当前位置: 首页>爱阅读

《品中国神童》——王勃(8)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1月31 16:06:27

  但天佑王勃。公元674年8月,唐高宗改国号为上元,大赦天下。

  王勃才25岁,不能死,他还有大作没有问世呢。

  不过,王勃虽免一死,他的仕途却从此终结;他的父亲也因此受到连累,从雍州司户参军职位被贬为交趾(今海南岛)县令,远谪南荒。

  逃过一劫的王勃,没有像第一次罢官后那样投身山野,痴迷于游历,而是一头扎进书海,醉心于读书著述。

  他彻底清醒了:“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你看,王勃十六岁拜朝散郎入沛王府做侍读,十九岁被罢官逐出长安,二十四岁再度入仕为虢州参军,仅过了一年便遭遇官奴曹达事件……

  每一次做官都是小官,但每一次罢官都伴有大难临头。

  仕途凶险,报国无门,空抱荆山之玉的王勃欲哭无泪。

  第二年朝廷虽恢复了王勃的原职,但他对官场早已彻底失望,弃官如敞履,坚不赴任。

  王勃索性跑回家乡龙门,闭门著书立说。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

  此时的王勃,一心向学,把自己真正还原成了一位纯正的学者和诗人。

  唐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春天,王勃从老家龙门,启程到交趾去探望父亲。

  已是多年未见过父亲了,特别是自己因官奴曹达事件,导致父亲受牵连,以白发高龄贬谪交趾,王勃有说不出的愧疚。

  因此,不惜千里之遥,哪怕渡海有险,王勃也要南下去探望父亲。

  八月,王勃经过鄱阳湖,正值采莲时节,一群唱着采莲曲摇船归来的采莲女,引起了他的关注。不过,王勃关注的,并非仅仅是她们的青春美貌和动人歌喉,而是她们在采莲曲中表达出的一种哀婉、一种诉求。为此,王勃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乐府叙事诗《采莲曲》: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初唐时期,统治者连年征战,青壮年男子大多上了前线。广大农村,留下的只是些老弱妇孺。其中,只有那些留守妇女最为痛苦。她们上要养老,下要抚小,白天忙了田里忙锅里,晚上还要独守空房,受相思的煎熬。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从采莲女舒缓宛转的歌声中,王勃听出了哀怨和凄婉。

  采莲女顾影自怜,叹息红颜易逝,青春不能长驻: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她们正值青春年华,且自怜形单影只。丈夫不在身边,花期不能常葆,待他们归来或许已是人老花黄,不由得望着夫妻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花开并蒂、藕折丝连的情景。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这最后两句,更是诗人代采莲女们对当政者发出的呼吁:让战争尽快结束吧!让采莲女的丈夫们尽快回到她们身边!

  这首乐府,言辞华美,音节浏亮,是王勃眼睛向下,关注下层百姓生活的一篇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