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楼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04月28 10:40:21
远景楼,是目前全国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
远景楼主楼共13层,高80米,裙楼也有5层,凭栏远眺,可尽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意境;远景楼夜景最具特色,华灯初上,与天上星光和楼下粼粼波光交相辉映,仿佛海市蜃楼,恰似人间天堂。
关于远景楼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眉山东坡岛湿地公园西岸有一座楼,叫远景搂。楼高八十四米,十三层,据说是国内最高的仿古塔楼。远景楼是眉山撤地建市后的第一个地标性建筑,飞檐翘角,端庄典雅。登临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很早以前,远景楼在眉山城里环湖边,《县志》上有记载。不过,彼楼非此楼,说起来,与苏轼还有一段渊源。
北宋神宗年间,眉州来了一位知州,叫黎錞。黎錞字希声,广安人。黎太守“知州事,仁明不苛”,重农桑,减税赋,公平正直,深受眉州百姓拥戴。宋朝官制,“三年一磨勘”,即三年期满就要调离。这样的好太守要离开眉山,眉山百姓不干了,万人签名要留下黎太守。此事报到朝廷,朝廷派人调查后,破例让黎錞又做了三年知州。
眉州官衙后门有一湖,叫环湖。环湖不大,却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杨柳依依,夏季荷花吐艳,金秋丹桂飘香,冬来薄雾生烟。
黎太守公干之余,常在湖边游玩。这年重阳节,黎太守在湖边散步,突然发现这如画的风景中少了一处登高望远的楼阁。如果在这湖边修一座楼台,既为环湖添了一景,又为百姓登临提供了方便,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么?
于是,黎太守拿出自已的积蓄,又号召军民士绅捐助,很快筹齐了建楼的银两。不久,一座二楼三层挑檐的精致木楼就矗立在了环湖边。
楼是修好了,可是取什么名字,请谁来题记呢?黎太守颇费思量。想来想去,他想到一个人——苏轼。原来,黎錞与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好朋友,年轻时常在一起游玩,吟诗作赋,探讨古今成败之理。
苏轼虽是晚辈,却与黎錞同朝为官,有忘年之谊。苏轼名满天下,又是眉州人,请他题名作记再合适不过了。黎太守当即修书一封,差人送往当时的徐州太守——苏轼府上。
谁知一等再等,一催再催,竟无片言只语寄回。原来苏轼正带领徐州军民抗洪赈灾,哪有时间写文章呢?直到第二年开了春,苏轼才将亲笔书写的楼名和《眉州远景楼记》的文章派人送回了眉州。
张忠苹 摄。
苏轼不愧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题写的榜书楼名圆润饱满,妩媚多情,绵里裹针,凤姿龙章。再看题记,更是把家乡眉州的民情风俗、人文渊源写了个淋漓尽致。文章一开头就这样写道: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接着,苏轼详细介绍了眉州“以西汉文词为宗师”,乐学善思的文风;“尊吏而畏法”的民风;“合耦相助”团结友爱的乡风。在文章的结尾,苏轼由衷感叹道:
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这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乡愁,是苏轼写给家乡的惟一一篇散文。对于今天的人们了解眉山历史、人文风俗,具有不可多得的重要而丰富的史料价值。
自宋以降,远景楼几经兴废,遗迹难寻。环湖也已被填平,只留下一条路名。直至眉山市成立,迁址重修此楼于东坡湖畔。新楼落成之日,眉山人喜不自胜,鄙人也不揣冒眜(眉山本土艺术家王晋川),写了一篇《重修眉山远景楼记》,以表景仰追思之情。
重修眉山远景楼记
王晋川
眉州远景楼,始建于宋。昔太守黎錞筑于城北环湖,向为文人士民交往唱酬登高望远之所在。苏轼知徐州,感念太守政声,乡人屡请,遂赋《眉州远景楼记》。人以楼记,楼以人传,竟成眉州一大胜景。历岁月风云,宋元明废圮。清,知州蔡宗建复修,赋诗曰:“署名远景楼,楼成人不返。人无百岁身,景且千年远。”惜再废。
往事越千年,谁人唱大江?欣逢中华盛世,斯楼有幸重修。甲申年冬,三筑于东坡湖畔。
既成。凡十三层,高二十四丈。煌煌乎,崇楼大观;巍巍乎,气象万千。欣然登临,天高地远。东邻万顷碧波,蟆颐祥瑞;西望瓦屋横空,峨眉霁雪;南眺岷江浩渺,中岩拥翠;北襟省会成都,天府锦绣。喜人文第一州又添新景,乐千载诗书城光耀千秋。
临风把盏, 诗酒华年。雪泥鸿爪,百姓永传。
此文作于2019年4月12日,是王晋川重新为眉山远景楼作的记,文中关于远景楼从无到有背后的故事,读来涨知识,身为眉山人,甚是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