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看眉山>文化传承

文物知多少?——摇钱树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07月09 16:41:12

W020190224631018828517_600.jpg

  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汉崖墓博物馆,有一件国家特级文物保护珍品——摇钱树。据说摇钱树是汉代吉祥物,道家谓之“神树”,认为它是人间通往天堂的树,“得之可以长生不老,用之钱财可以滚滚不竭”。

  铜质陶座,通高144厘米,1972年出土于彭山县江口镇街中段的陈家沟口,是我国汉崖墓出土的一棵造型最大、铸工最精、图饰最丰富的摇钱树,被定为国家特级文物。该摇钱树由铜树和陶座两部分组成,在主干上分杈枝五层,杈枝作成扁平面分左右两枝插在主干上。主干的顶端立一朱雀,雀前立一人,将传说的“蛤蟆丸”置于朱雀口内。在朱雀的正前方为伏羲,人首蛇驱,曲尾下垂,双手高举一轮满月,月中饰蟾蜍。朱雀之下为五层枝干,从上到下的四层是相同的八组图案,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的正中,为头戴方胜的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其中两乘鹿人为西王母护龛,其下又饰玉兔和青鸟各一。下有牛郎、织女,牛郎一手牵牛,另一手和织女共执一物,作正身侧面,相视而立。近枝梢处有二仙人坐于席上,一抚琴,一伴唱。 最一下层技干也分上下两部,上部西王母头戴华胜,左侧侍者双手捧手,一人持灵芝、一人跳长袖舞、一人跳丸、一人表演叠案“反弓”杂技、一人执鞭。右侧有玉兔执杵捣药,其后有一青鸟,作曲颈、展翅、翘尾状。

W020190224631018773355_600.jpg

  这件国宝1986年赴日本展出时观者如潮,无不惊叹中国古代精湛的铸造艺术。摇钱树俗称福寿树,摇钱树是西南地区在东汉至三国晚期流行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随葬器物。据说汉代人认为,把铜钱挂在树上,只要摇动,就会财源滚滚,同时还祈盼它不断地“开花结果”,表达了人们渴求财富的一种愿望。而道家则认为它上面装饰盛行汉代的西王母、神兽、灵芝,以及表现吉兆和辟邪等题材的饰物,是人间通往天堂的树,缩短了人间与天上的距离。所以,摇钱树独特的垂直构图方式,形象地表现了古人飞升天国观念,追求不死和来世幸福。  

  “摇钱树”一词,最早见于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三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中的“别人家的女儿便是摇钱树……。”但它并非意指实物的摇钱树,真正明确指出摇钱树的形象者,则见于清富察敦崇着的《燕京岁时记》:“岁暮取松柏大者,插入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称为‘摇钱树’”,但该文说摇钱树上还缀有元宝、石榴花,并非东汉出土的摇钱树上之缀饰,因此仍不足将文献与实物直接划上等号。若作为一个考古学意义上的名词,则是由考古学家冯汉骥于1940年代对彭山汉代崖墓出土的一种随葬器物,进行研究后提出来的词汇。此说一直延续至今。抗日战争时期,考古学者冯汉骥注意到这种器物,40年代将其定名为“钱树”或“摇钱树”,此名称被学术界广为使用。80年代起,开始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主张称为升仙树、宇宙树、金花树或柱铢树。

  本报记者 马诗雨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