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地名寻根 | 藏在繁华闹市中的宝华寺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11月27 14:28:14
开栏语:
眉山,古称眉州。早在七千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夏属禹贡梁州,春秋属蚕丛领地,州郡建制2300多年。眉山这片美丽土地上,孕育了“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三苏父子,唐宋八大家占三席。
这里聚山川秀气,被誉为“坤维上腴、岷峨奥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古建筑逐渐消失,眉山城区、乡镇名字的意义开始伴随时间流逝而越来越不被人所知。
从本期开始,眉山东坡文化公众号将推出寻找当地文化根主题的“眉山地名寻根”系列报道,搜集还原当地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情节,来讲述眉山街道名字的由来,去感知眉山本地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以及一代代眉山人不变的坚守,优秀的传承。
寺内所供的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尊的继任者,尊称弥勒佛。这尊铜制的弥勒佛,是香客们的必拜之处。殿的两根门柱上,刻着脍炙人口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关于这尊弥勒佛,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有头痛病的人,去摸摸弥勒佛的头,头就不痛了:脚痛之人,去摸摸弥勒佛的脚,脚就不痛了,很是灵验。
据老人们讲,宝华寺经历过几场大火和兵灾,几起几落,最终只留下一个名声和人们尚能指认的地址。比较严重的一次是,张献忠进军四川,主力尚未到达彭山,前军已进人眉山城区。因屯军需要,强行入驻宝华寺,与地方兵勇常有摩擦。因此,在寺庙周边战事不断,对寺庙破坏极大。到民国初期,宝华寺完全失去了原有风采,在破败寺庙内,只有那尊铜铸的弥勒佛像,坐在大雄宝殿内张开那张永远合不拢的嘴,笑看眼前发生的一切。
由于是寒冬季节,城内仅有的三十六处水井,大都枯竭,居民们竭尽全力,仍杯水车薪,只能最终含着泪花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大火,吞噬了这一片的街巷和几百间民房。而宝华寺中幸免遇难的只剩下门前的两棵榕树和弥勒佛。而弥勒佛最终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末期被毁。
关于宝华寺的传说,坊间有多个版本,内容都非常精彩。这些故事不管出于何处,有这样几点是共同的。其一,关于宝华寺的取名,源于王勃“物华天宝”,其临寺的天华街可以引证。其二,寺中所供铜质弥勒佛像,一直到1950年代的末期,才走完最后一程。其三,宝华寺最后毁于火灾。该地有一俗名叫“火烧坝”,可以作证。
尽管宝华寺的主体建筑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消逝,只留下了这个让人熟悉的地名,但它的故事依旧在市井间流传,期待着新时代来续写它的故事。
东坡文化网记者 蹇玮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