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看眉山>文化传承

以代代相传好家风 助推形成勤俭节约之风

来源:眉山日报 责任编辑:熊莉 2021年02月26 11:00:51

src=http_%2F%2Fp0.ssl.cdn.btime.com%2Ft01ea0a3c23d47fd1a7.jpg_size=469x477&refer=http_%2F%2Fp0.ssl.cdn.btime.jpg

  □隋红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的家风好比是一杯茶,可以品味一世清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涵养人们的品格。“年年有余”是个好兆头,生活在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让勤俭节约之风成为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我们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家风营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良的家训、家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五千年华夏文明,皆是“成由勤俭败由奢。”修身、齐家、治国都与勤俭节约密切相关。

  家喻户晓的大文豪苏轼,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一如既往地注重节俭自律,精打细算,反对奢靡。据记载,苏轼被贬齐安时,日用不过百五十。每月朔,取钱四千五百,断为三十块,挂屋粱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既藏去。又以竹简贮用不尽者,以侍宾客。有一段刻在祠堂里的武穴苏氏族规,提到“费用必俭,为官必廉。非义不取,救死扶贫。”据说是苏东坡留给后代子孙的家训。

  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重视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反对奢侈浪费,崇尚勤俭节约”普世家风,以良好家风助推社会勤俭节约良好风尚的形成。

  勤俭是传家宝,家庭成员须以身作则。我家的家风家训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小时候,我的曾祖父经常跟我提起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他有六个孩子,也就是我爷爷和兄弟姐妹。煮一锅粥,勺子舀到锅底,上不来几粒米。一大家子经常食不果腹,只能挖野菜、番薯充饥,大人只能勒紧裤腰,尽可能让孩子多吃些。家里面排行小的孩子,都是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过年过节,偶尔会得到一件新衣裳,一条新裤子,或者一双新布鞋,已经是天大的礼物。我的六爷爷当过兵,他时常跟我说起在部队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用来接济家里的故事。

  在这样的家风的熏陶下,小时候的我,把每一碗饭都吃得干干净净。现在的生活条件越变越好,也没有忘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家训。言传身教,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女儿:不浪费粮食,不攀比,出门尽量乘公交车……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勤俭节约的种子正在发芽长大。

  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民生活提高到什么水平,勤俭节约的思想不能丢。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量力而行的消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基石。勤俭节约应该成为每个家庭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讲勤俭、尚节约,成为勤俭节约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让勤俭节约的好品德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