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

新晋“省保”探秘 | 探秘文幼章旧居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5月07 12:26:31



文幼章旧居一号楼。



白求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外国友人之一。1938年3月,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


不过,当时曾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的加拿大人并非白求恩一人,这其中,还有一位名叫文幼章的加拿大联合会传教士。1993年文幼章去世后,当年的China Daily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把文幼章和白求恩并称为中国人民永不会忘记的加拿大老朋友。


文幼章是谁?这个高鼻梁的外国人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与仁寿又有何渊源?



文幼章旧居一号楼、二号楼局部。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中国的外交辞令中,有一个颇具人情味的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据资料显示,文幼章是这个称谓的首位获得者,出处为1956年的《人民日报》。1965年,文幼章又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文幼章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在中国及加拿大长期致力于和平事业。


由此,可以看出,文幼章与中国有着特殊的缘分与情感。那么,文幼章和仁寿有何渊源?


渊源在于一处中西结合的古建筑。此建筑建于外来文化浸透仁寿的鼎盛时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仁寿县本城的华英中学和天主教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期相建,原为华英小学旧址,是加拿大神职人员住宅和传教之地,文幼章在少年时期于二十世纪20-30年代随其传教士父亲文焕章居住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均为仁寿武装部驻地,两幢建筑结构完整稳定,体量较大,改造较少。



文幼章旧居二号楼二楼阳台。



与仁寿的不解之缘


除了文幼章旧居位于仁寿以外,记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文幼章很有可能出生于仁寿。


在亲赴加拿大采访过文幼章本人的华西人彭子京所写的《为社会公正与世界和平奋斗:世纪风云人物James Endicott(文幼章)》一文中,作者倾向于文幼章的出生地就在仁寿。


作者在文中写道:文幼章的儿子文忠志(Stephen Endicott) 撰写的《文幼章传》中,文幼章出生日期是1898年12月24日。国学大师钱穆在《回忆华西大学》一文中指出:“文幼章出生于仁寿,长大于乐山”。钱穆先生的说法有很高的可信度,因为文焕章曾长时间在仁寿县传教。


现今仁寿县人武部背后的曾家山上还保存有座清末民初的古建筑,屋前石碑上有“文幼章故居”五个大字,少有人去过那里。”根据记者搜索到的网络资料显示,国学大师钱穆所著的《回忆华西大学》原文中,确有“文幼章出生于仁寿,长大于乐山”。


据网上一位叫“亮灯的生活”所写一篇《当年帮助中国的不仅仅有白求恩》博客中所说,2018年10月27日,在加拿大列治文温哥华中华文化大厅举行的《加拿大人在中国》大型图片巡展开幕式中,所展示的文幼章简介中指出,“James G. Endicott was born in Leshan,Sichuan province, on 24th December,1898。”意即文幼章出生在乐山,而当时仁寿县隶属于乐山市,此介绍也并未排除文幼章出生在仁寿的可能性。





文幼章旧居有何价值?


文幼章旧居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现存2幢,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面积达1590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文幼章旧居坐西向东,南面10米是黑龙滩水库南干渠,北面距仁寿县人民政府100米。两幢楼相距约50米,西面为一号楼,东面为二号楼,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形制上结构严谨,木质楼梯、楼面,砖墙与板壁相间,歇山式屋顶,屋面施小青瓦,室内建壁炉其烟囱出顶。在建筑形制上结构严谨,中西结合,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实物资料价值。


历经岁月的沧桑,文幼章旧居依然挺立,原来,县武装部、文物管理所多次对旧居小青瓦进行了翻捡、增补,对糟朽木构件进行了更换。如今更是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受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文幼章为加拿大联合会传教士,在中国及加拿大致力于和平事业,1956年,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65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其旧居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保护标志碑。

 东坡文化网 记者  梁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