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眉山码头•岷江篇③| 青龙的繁华从码头开始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7月04 16:04:51
“搬不完的谢家场,塞不满的青龙场。”这个顺口溜在彭山县境内广为流传,意思是说,谢家场物产丰富,是个富饶之地,而青龙场是个货物集散地,交通发达。
在遥远的古代,青龙镇和其他地方一样陆路交通并不发达,然而,凭借着贯穿全境、适合船只通行的南河,青龙镇成为了岷江航线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历史的水运,给青龙人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也给青龙镇留下了太多的痕迹。
▲岷江
“乘船一辈子了,对渡口都产生感情了。”家住牧马镇天宫村2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县城赶完场,总会在青龙镇任渡口乘船过河回家。
▲岷江下渡。
何桂芳从小就靠着乘船穿行在河两岸,她说,河两岸的村民要想到对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换走陆路则需要绕着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时间,所以,她和乡亲们一样最喜欢乘船过河。
原来,岷江支流南河流经青龙镇时,将青龙镇分成了两半,为了方便两岸群众过河,自古以来就设有不少的渡口。当然,在过去,青龙渡口承担的也不仅仅是运客的任务,更是老百姓往返两岸耕作,收获庄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经常有拿着锄头,背着背篼,甚至担着粪的农民来乘船。”老船工刘廷焕至今记得,每当栽种的季节,两岸的村民就带着劳动工具坐船;每当到了收获的季节,船只又成了运载农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红辣椒等农作物装在一个个箩筐里,摆在河两岸甚是壮观。
▲岷江上的木船。
在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进入青龙境内后的第一个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华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红岩子的山,由于岩石的阻力与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庙,每当船工们从此经过,都能听到庙里的钟声,船工们也更加注意安全。”作家宋学镰是彭山青龙镇人,从小在河边长大,小时候经常在任渡口坐船,时间长了,对于船工们的故事也了然于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龙镇两岸的人们通行,后来随着青龙镇发展,河两岸的村民也已经搬走,前几年,这个渡口的渡运功能也消失了。与其他两个渡口不一样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龙镇两岸村民通行,还要方便与彭山接壤的新津、黄龙溪等地的部分群众,所以一直以来,人流量都非常大。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两岸很多年。
刘刚就是青龙下渡的一个船长,见证了下渡从繁荣到衰弱的全过程。“以前撑的是木船,现在驾驶的是机动船,渡口的变化也大得很。”刘刚在下渡口工作已经30多年了,从16岁起就在下渡口撑船,他依稀记得靠人力撑船时,下渡口有14条人力船,每条船一天要跑30多个来回,一天下来,他的手膀子酸痛难耐,吃饭时连手都抬不起来,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习惯;冬天篙杆要结冰,每次撑船之前,他都要在河里将篙杆上的冰块洗掉,一双手冻得通红,还要坚持在寒风中撑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将被机械船代替的消息传来时,刘刚和同事们激动了好几天,他们还一起到乐山学习机械船驾驶,拿到了相应的证书,为了能尽快熟悉机械船驾驶,同事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在一起讨论,演练。很快,14条人力船就换成了8条机动船,此时下渡口逢场的人流量仍然达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选择骑着摩托车往来于两岸,这个渡口的客流量开始减少;2007年,随着彭山岷江二桥的开通,两岸70%的村民能靠桥通行于两岸,下渡口的热闹再不似从前了。
青龙渡口见证了两岸的变迁,同时也说明了水运对青龙人的重要性,其实,从青龙镇本身的发展来看,青龙镇的繁华也离不开水运。
▲青龙码头遗址
在彭山县境内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搬不完的谢家场,塞不满的青龙场。”意思是说,谢家场的物产丰富,青龙场的水运发达,无论往青龙塞多少东西,都能运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流经青龙镇的岷江支流南河,北由新津县双河场流入青龙境内,南至老母猪嘴止,过境河段长6公里,过去,南河平均宽400米,深7米,平常水位可航行20吨船只。因为贯穿青龙的水道非常适合水运,所以青龙的水路运输十分发达。据《青龙镇志》记载:“ 解放前,水路是青龙的主要通道。在上场口的火神庙河段设有木船码头,平时每天下午停泊木船二三十只,多时停泊木船几十只到近百只,上下行水运十分繁忙,农副产品全靠木船运往各地。”
由于过去岷江时常发生洪水泛滥的情况,青龙码头的位置也时有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在1917年,府河发生特大洪水,导致南河流向向西改道,打穿了原来的火神庙,原来的街道也冲毁近半,青龙货运码头移到现在青龙上渡附近。那时,青龙码头的河床里经常停泊着二三十只大船,多的时候会停泊上百只大船,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很快,青龙的经济中心也随之转移,青龙场主街道就从原来的火神庙,移到了新的码头周围。
▲老街遗址。
“当时的米市、杂货市、甘蔗市全部都集中在码头周围,街上还有卖各种吃喝的,耍猴的,看西洋镜的,耍把戏的,唱大戏的,热闹得很。”80多岁的何德友从小在青龙长大,对曾经青龙码头的繁华景象记忆犹新。随着时光一天天流逝,何德友渐渐老去,昔日繁华的青龙码头也渐渐消失了。何德友不愿意年轻一辈的青龙人忘记青龙的水运记忆,他总是义务给年轻人做向导,在残存的街道和几户四合院中,向人们讲解昔日青龙老码头繁华时的景象。
▲看着青龙镇繁华的过去,何德友感慨万千。
在青龙码头停泊的船只,主要的线路是往返于成都和乐山,当船只顺流而下之时,速度非常快;但当船只逆流而上之时,就只能靠船工拉纤,因为这段水路上有很多凶滩恶水,船工们拉纤时,只能两腿蹬伸,双手着地,缓慢而又艰难地行进于崎岖而又险狭的纤道上,喘息流汗踏着人生艰苦的旅程。
为了能够使船工们步调一致,用力一致,船工们拉纤之时,都要喊号子。这些号子中有船工们喜爱的如“花仙剑”“三巧挂画”“盘真认母”一样的戏文,配合着船工们的高昂声调,娓娓动听,给人以美的感受,让船工心情愉快,忘却疲劳,增加精神。
喊号子的岁月至今仍保留在老船工宋家明的心里,他从16岁起就在运货船上当学徒,并用了10年的时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前艇江(音,相当于船长),一条载重10多吨的船只,宋家明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掌控自如,穿行在彭山和乐山之间。“成为一名前艇江可是船工们的梦想!”身负一船人的安危,宋家明练就了通过看水花、水色便能分辨水的深浅以及水中是否有阻碍物的好本事。
▲老船工宋家明。
在宋家明的记忆中, 船工们喊号子拉船上滩时,要根据上滩的距离来选择戏文的长短。不能是船工们还没有将船拉上滩,戏文已经喊完;也不能是船工们早早地将船拉上滩了,戏文还迟迟没有喊完。另外,当船工们拉船上不同的滩时,要喊不同的戏文,不能重复雷同。否则们船工们不但听着不来劲,还要起哄。
“远望南山哟、百草稀哟,近看松柏哟,长不齐哦。”“嗨!嗨左!嗨左!嗨”……说到兴奋时,宋家明兴奋地吆喝起了船工号子,他仿佛又回到了在水上拼搏的日子。不过,宋家明说,最能让船工们兴奋的是当喊出“连巴身小”,询问前方的船工水流是否平缓时,得到肯定的回应。因为只要得到了肯定的回应“哦!”,船工们就可以停下来稍作休息,放松一下累得酸痛的肩膀,甚至还可以吸口烟适当调节。当听到“唉”的号子,船工们就不得不重新调整步伐,踏上了辛苦的拉纤之路。
随着水路运输的消沉,飘荡在岷江之上的船工号子早已经消失,昔日繁华的青龙码头,也不见了往日的喧嚣,但青龙人对码头的记忆却世代流传着。现在的青龙码头虽然消失了,但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与成都市新津县接壤,距成都市区32公里,距双流机场仅30公里的青龙镇,凭借着方便快捷的公路、铁路交通已经成了更大意义上的码头,是眉山的北大门。现在,青龙镇已经成为天府新区的一部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何德友指向青龙老码头地址(青龙上渡所在地附近)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