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眉山码头•岷江篇④| 昔日繁华成追忆 今朝江口盼新生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7月05 15:39:45
从岷江大桥出发,沿着岷江河畔,一直北上,就可以到达彭山区江口镇。由于独特的水运优势和地理条件,江口镇在历史上始终作为政治、军事、经济重镇,延续了上千年的繁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口宽阔的岷江之上显得十分平静,昔日热闹繁华的码头早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些古老的建筑,述说着过去的辉煌。本期,我们就走进千年古镇江口,去听那里的老人们讲述江口码头的故事,再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看江口可以预知的未来。
▲江口古镇航拍。梁卫东 摄
五里长街 码头遗址
江口镇的繁华水运
在四川凡是两江汇合的地方,总有比较繁华的城市,如金沙江与岷江汇合于宜宾,沱江与长江汇合于泸州;大渡河、青衣江与长江汇合于乐山;嘉陵江与长江汇合于重庆……同样,岷江的府、南二河汇合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江口”,座镇观三江,让它成为了川西地区四大水码头之一,也成为了千里岷江第一镇。
据《新津县志》记载:东汉建安二十一年,新津尚未建县,地属犍为武阳县,县治所在今彭山江口。另据《彭山县志》记载:“双江镇,在县东十里彭亡山下(即仙女山)岷江诸水至此合注,直下嘉渝,往来商旅,泊船憩息,每日约有数百艘。”可见江口自古以来,其航运就极为发达。
▲卢世民手绘的记忆中的江口码头。
江口沿街的大小码头就有50余个,最大的是龙王庙前的红石梯码头,高20米,宽4.5米,38级水梯当中有3平方米宽的平台,非常雄伟壮观,是乐山到成都的最后一个水运码头,每天有两三百艘货船、三四千商人船工进出。白天来往江口的船只有几百艘之多,晚上,居民、商店以及数百条船点的油灯、行人照路用的纤藤火把,把整个江口装扮得非常壮观,“白有行船数百艘,夜有万盏明灯照码头”就是对江口码头的繁荣最好的描述。
时光如梭,江口古镇延续了千年的繁华,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变迁。1963年,“五里长街”被水泥道路覆盖,联通江口和彭山之间的道路被打通,水运的优势逐渐被陆运所取代,作为岷江重要的码头之一的江口逐渐冷清了下来,与此同时,延续了千年繁华的江口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江口的“五里长街”。
江口镇将台社区居民卢世民老人一直住在码头附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居民,也是原江口小学的校长,见证了江口码头从繁荣走向没落的过程。卢世民清晰地记得,儿时古镇上的茶馆、饭店、酒店、旅店、烟馆比比皆是;茶馆里讲评书的,打围鼓的、古戏台唱戏的,吸引了众多商客,十分热闹。每天晚上,来自上游、下游的船只开始陆续停靠在码头,主街也慢慢开始热闹起来。夜黑了,行人照路的火把把江边数百条船上的码头、油灯,商店里的煤气灯,把整个五里长街装点得非常壮观。一直到凌晨一二点钟左右,整条街道才会渐渐安静下来。第二天一早,鸡一打鸣,数百条船便开始陆续离开码头。
“白天,去河边插鱼、游泳;晚上便跑到各个茶铺子里听评书、看戏,好耍得很呢!”卢世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去码头嬉戏游玩的场景,看着繁华渐去的江口古镇,他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滋味。为了让人们记住江口镇曾经的繁华,2012年,卢世民用大半年的时间绘制了一幅反映江口作为水运集散地码头昔日辉煌的彭山版“清明上河图”,追忆往昔的光辉岁月。
出行靠船 喝水靠江
江口人的“水乡”生活
水运兴盛时,江口总是披着一件繁华的外衣。这繁华离不开岷江,同样的,江口人的生活也离不开岷江。
明末清初,江口不仅是青山绿水,沿河居民全都是饮用岷江水,而且古镇繁荣,是上成都到新津、下嘉定过眉州的重要水运物质集散地。在这里卸载中转的,既有从上往下运的成都京果(糖果)和洋布、灌县(都江堰)药材、什邡烟叶、温江等地大米、大麻和油菜,也有从宜宾、乐山往上运的盐巴、煤炭、土碗、棉纱等。
▲曾经水运的繁华已经不在,只留下了老房子。
值得一提的是,江口码头不只是往来船只的中转站,停歇点,还是江口本地人船舶的起航地。据资料记载,从江口发往成都府、嘉定府(乐山)的货物,主要有盐铁、烧酒、草纸、篾器、黄鸡、麻鸭、蚕茧、芒硝、沙石、砖瓦和烧柴。而且当时,“江口草纸”、“江口船钉”、“永丰糟房”、“祥泰轩云片糕”、“江口晒芋”、“江口大头菜”等,都是成都府叫得响的名牌。
彭山县海事航务处的安全监管员蔡文良就对江口人与水为伴的生活记忆犹新,他从小在江口长大,一生和船运打交道。“五六十年代,在江口停泊的不止有往来的商船,当时的村民还以组为单位拥有运载货物的大船,不少人家还有渔船。”蔡文良说,这些村民拥有的船只除了运输江口本地的农产品,还要负责从成都运载一些生产生活用品。
▲码头现状,干涸的河床上种上了油菜。
原来,新中国成立前,成都没有系统的排污设施,城内几十万居民的粪便都由运粪工人收集运走。好些居民家都没有厕所,用木制的马桶接粪便,天亮时有收粪的沿街叫喊“倒马桶喽。”市民即把马桶端出来倒给收粪的大桶。那时农村没有化肥,粪便是最好的优质肥料。所以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进行粪便运销的行业,这些粪便主要销往新津、双流、彭山等地。
而江口人凭借着独特的水运优势,就省去了卖家送货的麻烦,所以,在建国前的农忙时节,江口人每年都要组织起来,二三十只大船浩浩荡荡地驶上成都,装载着一船又一船的粪便回来,这样的景象,在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中得到了印证。
▲两河渡口的钟摆式渡运。
时光过得飞快,江口人浓郁的水乡生活也随着曾经的繁华消退了,如今,也只剩下几个渡口,一两只扁舟能够让人意识到这里曾经是一个伴水而生的古镇,只不过,这仅有的特征也日渐稀少了。“以前赶场天,两河口渡口多的时候有几个人,现在多的时候才十几个,少的时候也就一两个人。”当了30多年船工的曾全志,在连接着武阳乡和江口镇的两河渡坚守了多年,见证了渡口的兴衰,几年前,他也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与船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历史传说 人文底蕴
千年码头待开发
俗话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江口镇的繁华终究敌不过岁月的冲击,江口人与水同生的特性也消退了不少,但这也并不意味说,江口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码头符号就此消失。
且不说,随着岷江航电工程的修建,眉山人将要继续通江达海的梦想,沉寂多年的岷江水运又将繁忙起来。单说这上千年来的风风雨雨,就足以让江口镇熠熠生辉。
▲人们走在石板路上还能想起江口曾经是一个十分繁华的水运码头。
与江口有关的故事,从彭祖之时就开始流传开来。在这以后的岁月里,独具水运优势的江口,历朝历代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让人骄傲的是,江口不仅在官方拥有者极高的人气,在民间也是如此,在江口聚集了不少往来的达官贵人和外来的商旅,留下了动人的传说和宝贵的历史痕迹:江口是世界最早的茶叶市场所在地;境内有汉崖墓4580座,名扬中外;还有传说活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彭祖墓、东汉广陵太守张纲墓、南宋中奉大夫虞公著夫妇合葬墓以及宋代范镇读书台、宋代石龙、老鹰岩摩崖造像和仙女山、桃花山、仙女湖、将军湖等风景名胜;江口出土文物颇多,部分陈列在北京、南京、四川等地博物馆,其中东汉铜质摇钱树,1985年赴日本广岛展出,引起轰动;“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种种原因,在江口水运落寞之时,有着丰富宝藏的江口冷清了很多年。非常尴尬的是,与江口相邻的黄龙溪也曾是一个水运码头集散地,但凭着与成都毗邻的优势,大搞旅游开发,吸引游人无数。这也从侧面提醒了江口人,江口码头再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元素,而是要让江口码头作为一个独特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江口古镇之中等待新生。
▲岷江渡运。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对旅游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留念那些人造景观,对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古镇出现前所未有的追捧。在过去的几年,国内已经有一部分古镇迎来了它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中国人对古镇的开发并没有过多的经验可循,很多古镇已经出现了开发过度的现象,人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千人一面”。
目前,江口尚未大规模开发,这使得她在新的时期能够充分吸收其他古镇开发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突出自身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如同著名诗人舒婷来眉的感受:“发展较晚,并不见得就是劣势,那些原生态才是最大的本钱。”是的,江口的原生态就是它最大的本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拥有千年码头文化的江口古镇会在新时期重新热闹起来。
▲江口古镇。梁卫东摄
下拉到底戳“阅读原文”,看更多“探秘眉山码头”相关报道。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