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历史钩沉>探秘眉山码头•岷江篇

探秘眉山码头•岷江篇⑤| 不一样的风景—雷家渡和牛路口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7月08 16:48:10


尽管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但这并不意味着码头便就此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事实上在码头数十年的变迁之中,一些原有的功能保留了下来,而一些新的价值也在被发掘着。


它们或延续着渡口的功能,或以自身的历史支撑着当地文化的发展,或成为旅游业的枢纽,把人们带入山水相亲的风景之中。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进东坡区雷家渡和牛路口码头,一起听听当地人讲与码头有关的故事,感受码头的变迁。



江鸥点点


雷家渡 

二十年坚守看变迁


“船马上就要启动了,请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在东坡区太和镇雷家渡码头,几十名在太和镇赶完场的村民自觉地排队坐船回富牛镇,售票员王桂容一边收票一边叮嘱乘客们注意安全,说完这些话后,船就开始慢慢启动了,朝着岷江东岸缓缓行驶。


王桂容是东坡区富牛镇河东村人,从20世纪90年代初,她和丈夫就买下了这艘船,开始了风吹雨淋的船上生活,至今,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见证了码头两岸的变迁。


王桂容让乘客系好救生衣。


“20多年前,来自东坡区富牛、崇礼、回龙等七八个乡镇的村民都要从雷家渡坐船,人多的时候要达到上万人次,当时的雷家渡热闹的很啊。”谈起与雷家渡结缘的原因,王桂容毫不犹豫地说,从小看着雷家渡热闹的场景,她和丈夫坚信在雷家渡能赚钱养家,于是便东拼西凑攒下了买船的钱,并雇用了四五名船工开始了在雷家渡的谋生之旅。


 让王桂容没有想到的是,船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自从有了船,她和丈夫就以船为家,一直生活在船上。为了方便渡口两岸上班的人们,船工们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作为船上唯一的一名女性,她就负责为船工们做饭,而船员们就对整艘船进行检查,保证乘客们的安全。每天6点钟起,他们就开始驾船运输去河对面赶早班的人,就这样,他们要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钟。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桂容的生活没有多大变化,雷家渡两岸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农民都有了“电马儿”,再加上农村的交通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了,来这个渡口乘船的村民就渐渐少了下来,特别岷江二桥修成之后,雷家渡的人流量也骤然减少了五分之四。也许是习惯了船上的生活,在收入骤减的情况下,王桂容和丈夫仍然选择了坚守,她表示:“我的老家就在河对岸的河东村,村里人要去太和镇上赶场,靠的就是船。能以这样的方式为家乡做些贡献,我们心里非常高兴。”


为了方便乘客,王桂容夫妻俩还为乘客修建了休息的地方。


“上半年修一次,下半年修一次,平常还要经常维护。”为了让村民们能安全坐船,王桂容可没少在雷家渡付出。因为岷江水的冲击,雷家渡两岸的码头总是受到冲击,每次受到冲击之后,都需要维修才能使用。


可以说,雷家渡寄托了王桂容一家太多的感情,她总希望能在渡口一直坚守下去,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多年在河边生活留下的后遗症,她和船工们都非常担心,终有一天,他们会不得不离开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


昔日盛景话繁荣

别看雷家渡逐渐冷清下来,在岷江水运兴盛之时,雷家渡却是上达成都下达嘉定这条航线上一个重要的码头。据老《眉山县志》记载:“雷家渡码头有常航船10多只,短航船20多只,有专、副业船工近百人轮守待雇。河街道商贸兴旺。北路大米、江东捆柴由此待运。年运量约2万多吨。”


正因为优越的水运条件,雷家渡两岸的很多人都靠在渡口做生意发了家,其中有一户雷姓人家还将生意做的很大,远近闻名,雷家渡也因此得名。雷家渡不仅让渡口两岸的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造就了附近乡镇的繁荣,而太和镇更因为雷家渡的存在成为了眉山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日吞千担货,福禄万家人”就是对雷家渡最好的描述。


岷江之上。


周理明是土生土长的太和人,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到嬉戏,模仿纤夫们拉纤时情景;每逢赶集日,四邻八乡的小商小贩和外地的生意人把太和场围得水泄不通,他不得不紧紧地跟在大人的身后,深怕一不留神就走丢了。


 东坡区富牛镇河东村村民陶泽明也对往昔的岁月记忆犹新,他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太和镇各个茶铺子里蹭评书听。长大后,陶泽明也成家立业了,他就和世世代代在渡口两岸生活的人一样,在渡口周围卖鲜货、火把柴赚钱养家。


“20世纪60年代,雷家渡就没有了长货船停靠,但很长一段时间,雷家渡热闹依旧。”陶泽明回忆,当时,附近的十几个村落的村民往上下游做生意的,来往都只能靠这个渡口,每天在渡口上都会有许多商家在这里装货物,所以,渡口周围还聚集了不少饭馆,随着渡口逐渐冷清,这些饭馆也关门了。


即使是这样,雷家渡依然还是不少村民来往岷江两岸的重要通道,有着悠久历史的雷家渡仍然发挥着它的渡运功能,在岷江沿岸的水码头大部分都落寞了的情况下,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仍然是四川省岷江流域最大的水码头之一。为了百姓能安全过河,东坡区太和镇和富牛镇的工作人员每逢节假日和汛期依然会来这里值守,确保老百姓乘船安全。


牛路口 


牛路口的石膏艺人

和雷家渡相隔不远的富牛镇牛路口也曾是一个繁华的码头,它位于城东10公里处,河两岸商贸兴旺,河街生意兴隆,是眉山河东重要渡口之一,直到80年代后期才渐渐荒废。据老《眉山县志》记载:水运繁盛时期,每日停靠在牛路口的长货船就达一二十只,来往的船只向各地运送石膏、烟叶、大米和石膏,其中每年石膏运量达几十万吨。


记忆中的牛路口。彭力行绘。


石膏是牛路口的特产,用牛路口的石膏点的豆花总是香嫩可口,所以牛路口石膏的销量总是很好。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的牛路口人都会制作石膏这门手艺。解放以前,旱路不通,许多农户都依靠水路来进行货物运输。当时河两岸茶店、商铺数不胜数,码头两边整齐的仓库专门用来堆放货物。如今,河面没有以前那么宽敞了,岷江二桥也方便了两岸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冷清了不少,骑车十几分钟就进城了。与之相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打石膏这门原本家家户户都会的手艺,如今,只剩下了两户人家,徐惠勤就是其中一家。


徐惠琴制作石膏。


徐惠勤是土生土长的牛路口人,她的房屋在在牛路口老街的北头,倚山临江。这里正好是素有“小都江堰”之称的蟆颐堰的取水口,沿山脚的一条一华里长的临江“半边街”,最繁华时住有100余户人,膏坊、盐号、货栈、酒肆、饭铺、茶房、烟馆、民宅,一字排开,临江成市。石膏、浆粉、划片和土陶成为这里远近闻名的特产,街上川主宫、女王宫两座寺庙香火甚旺。那时,每天有上百艘的过往船只夜泊码头,很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味。


正是贪念牛路口的这番繁华景致,徐惠勤拒绝了嫁到城里的机会,一直留在了牛路口,还继承了妈妈制作石膏的手艺。没想到,随着岷江水运的结束,牛路口人与水为伴的生活也消失了踪影。


“制作石膏可是个耐心的活儿,一批石膏至少得有两个月才能完成制作。”徐惠勤说,制作石膏也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儿,石膏成型之后,需要自然风干,雨水太多会影响石膏的质量,所以制作起来也十分麻烦。这段时间正是一年中制作石膏的最佳时间,为了成批量地制作石膏,徐惠勤请了四个工人一起制作。“抓紧时间制作,争取在腊月前能出货。”徐惠勤仔细地算了算,这批石膏的收入虽然除去人工费也所剩不多,但她依然很开心,因为她的儿子张华兵终于愿意继承这门手艺,还买了卡车方便运货。


飞来白鹭酿美景

 随着岷江水运的衰落,牛路口的繁华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洗礼冷清下来,牛路口人终于意识到他们不得不为自己另谋出路。


可究竟走怎样发展道路,牛路口人没有先例可以学习,只得靠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行。最开始,牛路口人和其它地方的人一样尝试着在种庄稼,经过反复试验却发现牛路口一带坡地太多,庄稼不出货。与此同时,牛路口人也意外地发现这片土地上种的竹子长势良好。这个发现一开始并没有给牛路口人带来多少欣喜,因为在那时,发展生产才是最重要的。

牛路口老街.JPG


牛路口老街


经过反复思考,牛路口人还是决定种竹子,保土固沙。从1986年包产到户后,牛路口人的种竹热潮在村上的倡导下越演越烈。让牛路口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行为很快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应,作为对牛路口人爱护岷江、爱护自然环境的一大嘉奖,远离牛路口多时的白鹭回来了。


“1999年竹林封山,就有少量的白鹭出现,并逐年增多,2006年春天一下子聚起了上万只,现在还在不断飞来。”该村党支部书记林成兴说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村已形成了上百亩的竹林,这里也自发形成了“竹海鹭鸣”、 “城郭夕照”、“水口怀古”、“江月沐浴”等旅游景点,为一村老少找到新的出路。


 现在,每逢春天到来,就有不少眉山人会沿106线往东,到富牛镇后再往北行2公里去寻找这一片茂密的竹林,去欣赏白鹭嬉戏的场景。当人们站在牛路口的山头,眼前总会浮现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路两旁竹木茂盛,路两边群山重叠,山壁陡峭。一眼望去,波光潋滟的岷江之上,静谧的竹海之中,竹林和江上群飞群落的白鹭,尽收眼底,让人顿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也让人不禁联想这里曾经繁荣的码头岁月。


笔者感言


世事变迁,曾经盛极一时的岷江水运也不可避免地萧条了,依附于岷江水运的各个水码头,也不见了往昔喧嚣的场景,而是更显得越来越冷清了。也许在此时,我们更应该看看雷家渡和牛路口的发展变化,虽然,我们并不能阻止水运的消沉,但我们或许可以尽力让码头产生别样的风景。


雷家渡的渡口虽然艰辛地维持着,但让人欣慰的是,太和镇已经意识到了码头文化的重要性,将雷家渡这个重要的码头元素纳入到太和古镇的建设之中,让人们在不远的将来看到有着“小香港”之称太和大放光彩。而富牛镇的牛路口码头早已跳出了人们常规的思路,另辟蹊径,让牛路口自成一景,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码头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下拉到底戳“阅读原文”,看更多“探秘眉山码头”相关报道。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