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眉山码头•岷江篇⑦|水上传奇——筏子渡 虎渡溪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7月18 11:18:50
筏子渡和虎渡溪是眉山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个渡口,一个是连接我市东坡区和青神县的重要通道,一个有着“虎渡横舟”的传奇故事,它们都曾在岷江水运的黄金年代,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现在,岷江水运虽然衰退了,但筏子渡和虎渡溪并没有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在新时期,它们凭借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焕发出新的生机。
▲东坡区永寿镇老街热闹依旧。
渡口见证两岸繁华
筏子渡连接着东坡区永寿镇和青神县黑龙镇,是老眉山四大码头之一,据老《眉山县志》记载:“筏子渡是上达成都,下至嘉定的重要中转站,来往运送大米、布匹、竹器、柴火、土烟、花生、竹编,河两岸商贸兴旺。”当记者来到筏子渡时,只见有工人正在修缮码头,平静宽阔的岷江河畔,水面泛着银波,18米高的河崖,两百余米宽的河面,河心积沙垒起的中坝、枯水季节泥沙长出的依稀小草,似乎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筏子渡。
张华安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筏子渡撑船渡人。“20年前,筏子渡还热闹的很,来往渡船的人常年在四五千人左右,渡口也是重要的运输通道,村民们在乘船之时,还会带一些土特产或者家里的猪、牛、羊等牲口来乘船。”张华安说,筏子渡的繁华由来已久,从清朝时,筏子渡就有官船、商船停靠,那时渡口上几乎每天都会有十多艘各种船只,码头两岸的布匹、粮油、土产等货物从这里运出去。
▲筏子渡过年时的热闹场景。
繁忙的水运给码头两岸带来了繁华,就拿永寿老街太平场来说,民国初期,筏子渡是成乐水路的交通命脉。集散仁寿、青神、眉山临近乡村的杂粮、大米、生丝、竹编、竹柴及土烟等。大量的土特产从这里运出去,所需的盐、酱油、布匹等日常百货又运回来。经年累月,客船、货船来往穿梭越来快越多,日停靠船只最多时近百只。码头的兴旺发达,引来了南来北往的无数客商,长途短运货物的集散,招来了大量的劳动苦力。善捕商机的人们沿河建市。码头的繁荣催生了百业兴盛。一时间,太平场摊棚连片,客栈、茶房、酒肆应运而生。
然而,这般繁华的景象,终究是没能留住。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筏子渡的水上运输也随着衰落了。20世纪中期,随着水位降低,停靠的长货船减少;80年代,农村的交通工具逐渐完善,来乘船的人就更少了。不过,让人欣喜的是,虽然筏子渡的风光已经不在,但它曾经的繁华给两岸的居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东坡区永寿镇的老街至今保存完好,热闹依旧,现在东坡区也在打造永寿老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游人们便可在这里体会水运的繁华岁月。
为船开路的打滩人
筏子渡的繁华水运也为不少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宁荣湘老人至今对在水上谋生的日子记忆犹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筏子渡工作的时候。
▲打滩人宁荣湘。
宁荣湘的父亲曾是一名纤夫,但他的愿望是拥有一只自己的船,经过不懈努力,人到中年之时,他与人合伙购买了一只载重40吨的船只,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同时也让宁荣湘与船、与岷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宁荣湘的童年是在船上度过的。
俗话说:“船上无闲人。”宁荣湘深有体会,小时候就帮着大人们煮饭、打杂,长大一点了就帮着大人们撑船,看岷江水流的情况,学得了一手撑船的好本事,在他16岁那年,他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船长的位置。
宁荣湘虽说有着一身撑船的好本事,但他毕竟年轻,也遇到了不少危险。“有一次,我们载着货物驾向乐山,没想到在中途遇到了急流,船只在江中左右摇晃,船工也没能将船的裂缝堵住,船里浸入了不少的水,幸好在这时,另一只船的船工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将我的船拖到了平坝,我们一船十多个人才幸免躲过一劫。”说起当时惊险的一幕,宁荣湘仍然后怕不已,也正是这个经历,让他心存感激,每次遇到别的船只需要帮助,他都会力所能及提供帮助。
▲记忆中的筏子渡(彭力行绘)。
时间如水,宁荣湘渐渐地成为一名出色的船长,不仅懂得如何熟练处理水上的危险,更学会了如何避免船只损失。可宁荣湘没有选择继续与船为伴,而是成为了一名打滩人(为船只开路的人),他清晰地记得岷江段的码头,筏子渡的河床就最宽,因而在此停泊的船只很多,给码头两岸的集镇带来了生机。
何为打滩?过去岷江的水运虽然十分繁忙,岷江水却是深浅不一、缓急不定,水底还有不少障物,让人们的水上谋生之旅充满了危险。为了让船只能够安全运行,岷江航线沿岸长久以来都有打滩人,负责开凿、维修船只出行的水槽,也为纤夫们开凿专门的路线。
打滩人没有固定的居所,在丰水期,他们白天得沿着岷江沿岸不断地巡视,晚上就在江边的平坝上席地而睡;在枯水期,他们得抓紧时间维修水槽,打掉水中的障碍物。因为江水具有不可控的特性,打滩可算是在水上工作中最辛苦的一种了。而就是这样辛苦的工作,凭着一颗让来往船只顺利通行的心,宁荣湘一干就是几十年,只是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又重新成为了一名船长,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结束水上讨生活的日子,不过那些与水有关的故事,常常会进入他的梦乡,久久不肯离去。
渡运安全的守护者
和宁荣湘一样,艾庆明的一生也和水上安全有关,不同的是,他的关注点聚焦到了在岷江渡运的船只以及在船上工作的人。艾庆明的父亲也曾是一名纤夫,艾庆明从小就在岷江边上长大,在他的眼里,能在水上工作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虎渡溪码头。
1975年,青神县渡管所在招人,当兵回来的艾庆明二话不说就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拨,艾庆明成了渡管所的一名职工,主要负责在虎渡溪撑船渡人。“那时的虎渡溪真是热闹,除了有渡船,还是长货船的一个停靠点。”艾庆明回忆,当时虎渡溪是周围七八个乡镇重要的通行要道,每天来往的行人非常多,渡口的5只船要从天亮一直忙到天黑,有时还要连夜运送来往的行人,每到工作结束,浑身腰酸背痛,衣裳也全被汗水打湿了。
在虎渡溪撑船虽然辛苦,但艾庆明的心里却充满了激情,他感觉自己的青春没有白过,工作起来也更加卖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艾庆明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得到了晋升机会,他慢慢地从一名普通的船工成长为青神县渡管所所长,见证了青神水运从繁华走向衰落的过程。
▲岷江。
“仅仅30年的时间,青神的水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到青神水运,艾庆明的心里充满了惋惜之情,他说这些年来,为了能更好地服务老百姓,青神渡管所一直在升级船只: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青神的水运都是以木船为主;到了70年代,容易损坏且维修成本大额木船全部被水泥船所替代;70年代末期,水泥船被更为先进的机械船所替代。
然而,让艾庆明难过的是,虽然,青神的水上运输工具在逐渐地改善,青神的水运并没有随之更加地繁华,而是日渐萧条了。现在,在青神境内已经难觅长货船的踪影,选择乘船的人们也越来越少。就拿艾庆明工作的第一站虎渡溪来说,曾经来往虎渡溪的行人无数,多的时候有成千上万人,现在每天只有二三十人过河,曾经热闹的场景再也难以寻觅。
虽是如此,艾清明仍然舍不得离开水上生活,而是尽力保证青神渡运保驾护航。为了保证渡运安全,艾庆明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各个渡口巡视,将水上安全的交通知识传达给了每位船长、每个乘客,共同筑起水上安全防线。
虎渡溪之传奇再现
虎渡溪位于青神县白果乡凤凰村,是岷江古航道中游的一处老码头,据《青神县志》记载:“县南十五里有渡,江水淤流,舟随至左右,不用舟子,舟满自渡。人于岸望之,恍惚有虎撑船。古语曰:长江有水君休虑,野渡无人舟子横,此景似之。又眉州附志则云:五渡渔船,谓不用舟子,舟满自渡,渡凡有五,故名五渡。”
▲虎渡溪意象画(资料图片)。
说也奇怪,滔滔的江水流经虎渡溪时,江水顿时荡漾开了,形成了一片宽阔的江面,其名字的由来,还颇具一段传奇色彩。虎渡溪东岸为连绵起伏的山峦,顺流而下过几华里便是家喻户晓的东坡初恋地中岩古寺。相传,在唐代,虎渡溪口河面水激浪高,东岸山林里常有虎豹之类的猛兽窜到江边戏水,因此很少有人敢在这儿撑船过河。后来,打渔的老大爷一直在这儿试探水性,想在这里摆渡方便人们去朝拜中岩寺。
有一天傍晚,当老渔翁停靠在河边准备做饭之时,忽然有个黑影跳上了船尾,也没和老渔翁打个招呼就自个儿将船往河对岸撑去。老渔翁心想:天都快黑了,这个人一定是遇到什么急事了吧,急着赶到河对面去,于是饭也不做了,急忙划船。眼看快靠岸了,只见船尾的黑影大声一吼跳上了河坎,吓得老人脚杆直闪闪。原来,那个黑影并不是人,而是一只大老虎。老渔翁回头再看河面,原来波涛汹涌的波浪全部消退了,月光洒在了江面上,水平如镜。虎渡溪也因此得名,也有了“虎渡横舟”的传奇故事,虎渡溪还成为了青神人文八景之一。
▲正在修建的虎渡溪码头。
有着传奇色彩的虎渡溪也是一个富裕之地,当时,虎渡溪链接了东岸的白果乡凤凰村与西岸的南城镇沙河村,而西岸被岷江河思蒙河冲刷而成的三角洲,俗称“沙河坝”,这里翠竹环绕,土质肥沃,盛产叶子烟(土烟)、甘蔗、花生而远近闻名。而作为上达成都,下至嘉定的长货船的一个停靠点,这些具有浓烈特征的土特产被来往的商人一抢而空,而商人们也将来自成都、乐山的盐巴、布匹等百货卖到这里来,形成了一个热闹的交易中心。不仅如此,在过去,岷江两边的村民对外都靠“虎渡溪”交相往来,热闹无比。
▲修建码头。(资料图)
现在,虎渡溪早已不见了其繁华景象,但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仍然令人神往。为了将青神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青神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青神县已经启动了对虎渡溪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虎渡溪将以不一样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拉到底戳“阅读原文”,看更多“探秘眉山码头”相关报道。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