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大师的眉山情缘
叶毓山,生于1935年,四川德阳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历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当代最杰出的雕塑大师之一。2017年1月,叶毓山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在我市苏辙公园,那座高达4.5米的苏辙铜像,便是叶毓山先生的杰作。事实上,在2013年苏辙公园开建之时,叶毓山先生已近80岁高龄,一般不再接雕塑作品,即使接了,也只能让他的工作团队来设计制作,他只做指导。然而,他却愿意为眉山亲手创作这尊高大的苏辙铜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叶毓山对三苏父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三苏塑像,始终是叶老的一大心愿。本期,记者便为您揭晓叶毓山与眉山雕像群的故事。

叶毓山先生。
2011年9月24日,眉山作家采风团到剑门蜀道的翠云廊采风。这里古蜀道两旁,有着数千株古柏林立在那里,一棵棵枝干参天,繁茂苍翠,远远望去,蔚然如一大片青云。采风团行走在磨得光滑的石板路,头上是浓荫如盖的翠云苍影,前面是一望无边的古柏长阵……行走其间,令人震撼不已,而又十分惬意。
也就在这个下午,一个偶遇铸就了叶毓山与眉山的不解之缘。原来,眉山文化名人刘川眉随眉山作家采风团到剑门蜀道的翠云廊采风,刘川眉在景区边的一个小平地上,看见一群人在安装一尊雕塑作品。
“这是尊雕塑是高约五米的张飞塑像,雕塑座基上镌有‘张飞植柏’四个行书大字,下面署名‘毓山’。”刘川眉说他当时很疑惑,这到底是不是雕塑大师叶毓山的作品?正在他疑惑间,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向他走过来,他头戴一顶旅游帽,身穿一件条纹白色衬衫,看上去显得精神矍铄。于是刘川眉上前与其攀谈起来。谈话间,他了解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叶毓山,并且眼前的作品也确实是他所做。在美丽的翠云廊上巧遇到叶毓山,刘川眉和作家们都十分兴奋。
这位让作家采风团的老师都尊敬且喜爱的叶毓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叶毓山是四川德阳人,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历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作品有《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春夏秋冬》等。其中《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曾获全国城市雕塑最佳作品奖,《杜甫》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自1962年完成第一尊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来四十多年时间里,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问世,作品遍布海内外。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毛主席纪念堂”里的那尊汉白玉毛主席雕像,也是出自他的手笔。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雕塑大师之一。叶毓山也表示曾经为苏东坡创作过多尊雕像,其中1.9米的汉白玉雕像《大江东去——苏东坡》和青铜雕像《苏东坡》,已分别被一位国人和一位美国人高价收藏。
“我一生最崇敬三位古代大诗人,一是屈原,二是李白,三是苏东坡。”当叶毓山听说刘川眉一行人来自苏东坡的老家眉山时,激动地表示,苏东坡杰出的文学成就、豪放的性格和博大的胸襟,是他一生艺术创作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与刘川眉分别时,叶毓山遗憾地说:“我虽崇敬东坡先生,至今却未在其老家眉山留有一尊他老人家的塑像,心有愧疚啊!”他希望为东坡老家的眉山人民做出一些贡献。
就这样,叶毓山与眉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如此,在2013年,眉山相关工作人员邀请他创作苏辙的雕像时,他一口答应。2014年8月8日上午,在新建的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高达4.5米的苏辙铸铜塑像安装完毕。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定格了苏辙疾步行走的瞬间。那鼓荡的披风、昂扬的步态、微眯的眼神似乎在告诉人们——那应是正当盛年的苏辙,历经磨难而秀杰之气不没;那应是元祐主政的苏辙,精详吏事的他正相才初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其实不仅如此,叶毓山还给眉山创作了其他的雕塑,丹棱大雅堂主殿里,叶毓山设计创作的唐代诗圣杜甫,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大雅堂的捐建者北宋丹棱名士杨素三杰的铜像并肩而立栩栩如生。杜甫身着披风,满脸沧桑,呈坐姿且眼睛向下,一副忧国忧民状,满腹诗书,潇洒不羁,手执一管毛笔作欲书状,杨素一脸侠义仁厚相,笼衣宽袖作拱手状。
叶毓山作品《诗书义三杰》。
叶毓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很准,对人物造型拿捏得十分到位,这当然源于对人物由表及里的熟悉、研究和理解。譬如杜甫像,这是三尊雕像中最具特色的一尊。除“诗圣”外,杜甫还有“诗史”之称,一生始终眼睛向下,对劳苦百姓投予深切的关注和同情,是他最大的特点。叶毓山紧紧扣住这个特点,把一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人民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30多年前,叶毓山曾创作过一尊杜甫像,获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据说,为丹棱大雅堂创作的这尊杜甫像,比其在30多年前创作获得过全国美展铜奖的杜甫像,更让叶毓山满意。丹棱大雅堂是集唐代诗圣杜甫和北宋大书法黄庭坚诗书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遗址在丹棱城南,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丹棱名士杨素在城南出资承建。堂内珍藏由黄庭坚手书杜甫西川夔峡诗碑三百余方,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沿着大雅山门拾阶而上,穿越千年历史烟云,向世人展示开一幅厚重的人文画卷,如同一条条时空隧道将人带入穿梭古今的梦幻空间。正由于这三座雕像的存在,使得重建后的大雅堂显得儒雅大气、古朴精致,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圣殿、文化客厅。
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