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世 天下至雅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12月23 09:49:00
作为千载诗书城的眉山,诗韵悠扬传承千年,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与书为伴,与阅读长相厮守,眉山人对读书的坚守仍旧始终如一,无论置身眉山的哪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眉山人浓浓的读书热情。
究其原因,眉山人有着很好的阅读传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无数的热爱读书的眉山先人为眉山人种下了一颗热爱读书的种子, 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这颗种子早已在眉山人心中生根发芽,早已挥之不去。
如今,书籍仍然是文明新眉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苏轼公园里,有一座用不锈钢创作的千载诗书城雕塑,传承着眉山人对知识的崇敬。
千载诗书城雕塑,传承着眉山人对知识的崇敬。
在眉山城区苏轼公园里,用不锈钢创作的千载诗书城雕塑屹然耸立着,对于千载诗书城雕塑,眉山市雕塑协会会长、青年雕塑家李长青介绍,用不锈钢作为原材料,累起层层叠叠的书籍,寓意知识永垂不朽,表达了眉山人对书的敬重。
眉山文化名人王晋川介绍,南宋时期眉山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好学之风扬名天下,连宋仁宗都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州”!据考证两宋时期,眉山出了900多名进士。千载诗书城主题雕塑的创意源于陆游的诗歌名句“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形象地展现了四书五经、各种典籍的纵向堆放,也寓意眉山好学之风绵延不断,文脉兴盛。
正如王晋川所言,一直以来,眉山的文化氛围都很浓厚,也曾出过不少文人墨客,好读书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爱好。眉山的读书人多,取得大成就的人也多,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义务推动人们读书的人。
“建于唐之开元,毁于五代前蜀,重建于宋。”早在唐宋时期,民间藏书典范“孙氏书楼”就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孙氏书楼”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其背后是孙氏家族表现出来的令人敬佩的坚韧精神和文化品格,更让孙氏书楼成为一代文风的见证,陶冶了一方士子,传承了一方文脉。宋朝的眉山,还是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列的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为眉山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和条件。苏轼在他的《眉州远景楼记》中写道:“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有许多人士“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名天下,于是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比之汉魏而又远过之。”两宋年间,眉山出了900多名进士。
有着良好读书氛围的眉山,孕育了一大批有志之士,眉山晋代有文学家李密,其《陈情表》感动天下;宋朝更有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的“三苏父子”,浓厚的读书风气让眉山声名远播,被陆游称之为“千载诗书城”。据史料记载,两宋期间,眉山共有八百余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眉山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一大批优秀的古代文人,创造了眉山光耀古今的古代文化。
最是书香能致远
沿石阶而下,便是层层跌落喷泉。漫步园内,草木繁茂,种有竹子、梅花等不少苏东坡喜欢的植物,还有刻着苏东坡诗句和诗意画的文化墙,有一个被弯弯曲曲的藤枝藤叶掩映的长廊,吸引着不少人坐在长廊的石凳上,聊天、看书,好不惬意。
作为千载诗书城的眉山,自2011年11月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倾力打造城市文化,而阅读的推广就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全民阅读更犹如春风一般吹向眉山,掀起了书香社会建设热潮。
“读书使人成长,虽然它有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它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视野。”眉山市民张静说,平时比较爱看书,喜欢看文学类的书籍,读书能让她心情愉悦。
读书对于眉山人而言,已经不仅限于愉悦自身,更是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亲子阅读,也是推广全民阅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市民杨芳便是一名亲子阅读的倡导者,几乎每天,她都会陪着儿子学习,一起进步,也让其他学生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场亲子阅读的风潮也慢慢衍生开来。
书香传承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传播书香,推广全民阅读的志愿者,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的是书店经营者,有的是全民阅读推广者。通过他们的努力,他们将书香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带动全民阅读……
这些都是我市打造书香眉山,推广全民阅读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眉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活动,我市立足基层基础,着眼常态长效,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不断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党委政府倡导重视、专家学者指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的全民阅读工作格局在眉山已然形成。可以说,读书成为眉山人的时尚,全民阅读已在眉山蔚然成风。因为阅读,眉山,这颗岷江河畔璀璨的明珠,正以她特有的魅力,日益绽放出夺目的文化光芒。
咖啡图书馆,让眉山人读书成为时尚。
东坡文化网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