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 粉
来源:眉山日报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12月03 16:36:17
□蒲飞
老孔和秀娥送来了一碗冰粉,说酷暑难耐,吃一碗,消消暑。
那是一碗红糖冰粉,清澈透明。加入绵稠带丝的红糖汁,一勺一勺地放进口中。冰粉的丝滑细嫩,伴着红糖的砂甜,使舌头和口腔都感受着那一种圆润的快意;须臾,顺着喉咙一滑,那一股冰凉沁甜、那一种惬意直达腹部,全身马上酥爽了。我直叹:“三伏的天,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2001年8月,我们在峨眉山市五爱村进行夏荷变电站的接入工程建设。每天,太阳都照耀着我们工作,持续30多天。
我们选择下午3点出工,躲避着正午的火气。
我们抬着一大桶“老林茶”依次进入工地。关于安全帽,不用强调,因为那可以遮挡阳光;关于手套,也不必讲,因为铁塔表面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喝完一大碗茶,着装完毕,工友们爬上铁塔。“608号,从左至右装,两个垫片……”“下一件带点四五螺栓……”工友们呼喊着、吆喝着,一座挺拔高耸的铁塔,慢慢地向天空伸展。间隙时,我望望蓝天白云,再看四周耷拉着“脑袋”的豆角、热气腾腾的黄土,我好想跑到公路对面的竹林里去啊!
“来一丝风吧!”我无助地说。
突然,我的手臂感觉到了雨点!“下雨啦?”不约而同,我们抬头望天,“雨点”瞬间滴到了我们的嘴里,那是咸的!那一刻,“汗如雨下”这个词语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一会儿,乌棒带着人,从铁塔上下来了。衣服紧紧地贴在了每个人的前胸后背,那剧烈起伏的胸膛将一身发达的肌肉映衬得格外健壮!每一个身体都像一团炭火,散发出股股热气。一句话没有,他们围着茶桶,一碗茶下肚,地上就湿了一圈。
“卖冰粉……”远处的公路上,有人踩着三轮车吆喝着来了。“我请你们吃冰粉!”一名工友说着话,快步跑去。很快,他晃晃悠悠提着口袋往回赶。所有人都盯着他的手里,仿佛那是救星!
喝着冰粉,心旷神怡!我问工友:“你叫什么名字?”“姓乌,叫乌长云,沐川人”。“哦,我给你介绍一个‘家门’,你们好好聊聊。就是他,他叫乌棒!”我指着乌棒说。顿时,汗水与笑声齐飞,疲劳与酷暑同遁!乌棒咧开了他那黑里透红的嘴唇,两眼笑成一条线,随手将手套砸向了我!
乌棒本姓张,叫张云,长得瘦长。蹬塔上杆,高处作业是一把好手,因为长年在野外工作,晒黑了皮肤,所以得此绰号。
乌棒是岳池县人,挖过基础,抬过电杆,搬过材料,装过铁塔。他为人耿直,性格憨厚,语言不多,敢于吃苦。1995年,公司为了加强输电线路的施工检修力量,专门从岳池县招聘了一批工作人员,其中就有乌棒。
1998年,公司凤桥变电站门外一条35KV线路需要增加高度,设计了一基24米高的水泥杆。时任领导问我:“有能力立这基杆吗?”“能!”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回来后,我找到乌棒说:“敢不敢立24米的水泥杆?”“你敢我就敢!”乌棒自信满满地说。虽如此,我们还是如履薄冰,在办公室仔细策划。立杆时,小平负责“下兜”,阿标负责“制动”,二毛负责“倒拐”,小何、小徐分别负责“风绳”,乌棒负责指挥……从分坑定位到下基础,排杆焊接到立杆工具准备,我们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立杆那天,所有人都到了,因为这是一个重要时刻。班组12个人,都紧张着、忐忑着:如果失败,可能出现重大事故,同时,我们班组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会在领导心中跌至谷底;如果成功,这将是公司线路班组、线路专业一个标志性的进步。我和乌棒小心翼翼,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检查,不厌其烦地交代每一个细节。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起吊,三角形原理发挥了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作用,24米的水泥杆竖立起来了!装上拉线,仔细调整均衡后,我和乌棒都美美地望着那根杆子,欣赏了一圈。乌棒兴奋说:“我自己立的杆子,我自己上杆装横担挂线!”
……
“还记得那根24米杆吗?”那天,喝着冰粉,我问乌棒。“那根杆子,就是我心中的一面红旗!当时我心里非常害怕。但是,当我看见你坚毅的目光后,我镇定了。我知道,和你在一起,肯定没有问题!从那以后,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那根24米杆!”乌棒擦擦嘴说。“对!我们一群24岁上下的年轻人,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公司线路专业的台阶式突破!”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五爱村的高音喇叭响起。“5点了!”乌棒带头,喝口茶水,戴上手套,再上云霄!
……
这么多年过去了,夏荷变电站已经成为公司的枢纽变电站,为公司的电网布局和负荷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和乌棒带队建设的高压线路遍布乐山市!乌棒入了党,我也当了干部。那高耸入云的铁塔,依然矗立,经历着风雨雷电,目睹着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