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乐诗文>理想时光

玉屏最美故乡的云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12月22 14:43:09

云雾深处森林的家,

玉屏最美故乡的云。

——谨作一座山的题记

雷同  摄.JPG

玉屏山。雷同  摄

文/钟向荣

  那山,叫玉屏,是咱洪雅的一道大风景。一脉青脊自东而西,横亘二十余里,兀立于河谷平坝之上,山色若黛玉,形状似列屏,山因此而名,从明代开始就这样称呼。而明代以前的先人则叫她“云占山”,山成了云雾的领地,终年四季云雾弥漫、云蒸霞蔚,还真是名副其实。

  一山两名,“云占”直白,“玉屏”含蓄,一显王者霸气,一露雅女柔情。碧玉为肤,白云为裳,巍峨挺秀,颜质气质非同一般。山的两侧,左手花溪,右手青衣,连山襟水,溢着灵秀之气。山之南是林海,山之北是茶乡,入眼尽绿,充满无限生机。勘舆师很早就预言,这是一方上上的风水宝地。

  玉屏山下有个八百寿的古镇,曰柳江。其地势象坝丘连接山区的咽喉,青山四围,二水交汇,古镇就座落其间,古树老宅、曲桥吊楼精巧雅致,浑如天然盆景,盛满了诗情画意。蕙风和畅的朗日,晴花映绿水,白云恋山尖,眉清目秀的柳江很俊。而雨雾霏微之时,烟岚聚散,云水相依,山影朦淡,只需撑一把油纸伞,就会成为水墨古镇里的画中人。烟雨柳江的韵味特美。这样的美是藏不住的,节假日的柳江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越发证明了古镇的魅力,4A景区誉声千里万里。去年仲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落的未来”国际会议的国内外嘉宾走进柳江古镇,一场别出心裁的“文化体验之夜”在山水间倾情上演,柳江亮相世界。

  背靠玉屏,柳江平添雅韵。一列屏,幻变四季活色生香的幕景。堆绿叠翠,行云流水,烟雨丹霞,瑞雪飞花,渲染出自然造化之神奇。游了柳江再上玉屏,一趟旅程才算不留遗憾。出古镇街尾从山口往右,杉排山面,花树拥道,大巴盘曲上行,山风裹着花香和鲜氧挤进车窗,感觉格外的清爽。约摸半小时,车抵玉屏高地野鸡坪。这是大山脊背上罕有的一块平缓坡地,四周青峦流翠,葱郁挺直的柳杉簇拥着几栋粉墙黛瓦,游客中心、森林酒店、森林博物馆时尚大气。绿茵如毯的帐篷营地,触动游人仰观晚霞、夜数星星的遐想。公路在山脊上蜿蜒,满眼是画面,处处皆景点。登临观景台,一览千峰竞秀林海苍茫,远眺峨眉拔翠瓦屋横空,顿觉天高地远豁目开襟。置身滑翔伞基地,在相对高差8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看猛男侠女迎风奔跑张伞起跳,呼呼飘飞若天降彩云,挺刺激的。移步玻璃栈道,则是玩心跳,悬足半空,紫气流岚缭绕,头上峭壁脚下深涧,唯勇者无惧才敢挑战,去搏得一份化险为夷的惊喜。如果玩得不尽兴,还可在森林拓展场体验溜索钻圈吊臂穿越的快感,饱享森林乐趣。

  在玉屏,悠哉游哉于森林步道,舒爽之极,仿若鱼儿归碧海般自由自在。停停走走,左顾右盼,不时发现许多的新奇。12公里长的步道连缀数十峰峦,错落有致,起伏绵缓,林区景致鲜亮眼帘。森林泳池映衬碧水蓝天山色云影,“鸟巢”情屋倚树悬空私密浪漫,森林禅院闲适幽静,玻璃会厅通透敞亮,森林学校幽雅清朗,樱桃湖水光潋滟,玉水谷清泉淙淙,磨子沟叠瀑飞花溅玉,是那样的让人流连。雾气从石缝缝草根根山花花间悄然冒出,氤氲开来像轻纱曼舞,阳光从林梢透下,弥漫稠密芬多精的高氧空气,让人如沐春风如临仙境。偶遇调皮的小松鼠、七彩的长尾野鸡,它们见客不惊自得其乐,轻快的闪展腾挪,相互默契“不曾打扰的邂逅”,保持友好距离。山溪边弹琴蛙一试调发音,就引得千万只蝉开始分声部合唱,雄浑的森林交响天音浩荡,听得人身心沉醉。杉香、氧吧、蝉唱、蛙鸣,这无与伦比的绝美,消夏避暑的清凉福地就在玉屏。

玉屏山上植被茂密.JPG

玉屏山上植被茂密。雷同   摄

  林海之美从空中俯瞰才叫震撼。去年金秋“新中国70周年庆,洪雅成就摄影展”,有一组玉屏航拍片十分引人注目。“绿海银涛”呈现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一脉又一脉的崇岭台级式的被壮阔的云海托起,在清晨的阳光下仿佛碧浪翻银,旷美奇谲浩瀚无比。而“森林长板速滑”被航拍器定格了精彩画面,赛道就是林区标美公路,恰如玉带系于山腰,仙岚轻笼密如伞朵的柳杉林,足踏长板的选手你追我赶,掠出一道道虹影,十分的惊艳。玉屏山已鹊起国际最美速滑胜地的盛誉。看这样的航拍大片,也会发愣,要是我能变作一只山鹰或是一朵白云,就可饱游沃览森林奇观,定然如痴如醉乐不思归。

  玉屏为什么这样美?森林博物馆有答案。1000多平米的展陈空间,运用现代声光影电和数字科技手段布局多个单元,既演绎自然生态资源景观,又讲诉美丽嬗变的现代传奇,让人耳目一新。草木有幸,青山铸魂,一片森林凝聚一段艰辛,读懂山更要读懂人。在怀旧馆,人们诧异那些发黄的老照片、罕见的老物件——见证历史的“镇馆之宝”,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洪雅国营林场1956年正式建场,玉屏山是最早垦荒造林的工区,当年大批有志青年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从川内乐山、自贡、眉山等地赶来,奔赴一线,在大山深处安营扎寨,搭建简陋窝棚风餐露宿,开启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业征程。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披荆斩棘,砍去老荒播下新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攻下无数山头。蓑衣、斗笠、绑腿、麻窝子、棕草鞋是他们常年的披挂,弯刀、锄头、钎镐、锯斧是他们称手的行头,与山相伴,以树为友,再苦也无怨,再累也无悔。“文革”动乱,“山下造反我造林”,他们依然坚守大山初心如磐。寒来暑往几十载,青春壮年不复还。让荒山披绿装宏愿己实现,在他们的身后,曾亲手栽植的小杉苗已长成参天合抱,三万亩人工林海碧浪滔滔。第一代玉屏林工堪比“塞罕坝式”的英雄,面对他们,谁都会肃然起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林二代接班顶岗,承继父辈伟业,担当起护林兴林的使命。洪雅林场工区众多,森林面积三百多平方公里,要适应山区环境,安得下心扎得下根,对林二代来说是严肃命题和严峻挑战。岁月推移,青山为证,林二代不负厚望不辱使命,他们的身上延续着父辈的勇毅和坚强。十年前,县台、县报以《大山深处一棵树》为题,播发刊出了林二代优秀女工的典型事迹。“她叫沈桂花,坚守大山二十八年,育苗百万株,植树十万棵,巡山足迹十二万公里,带领班组年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不俗业绩,获评四川林业巾帼标兵、市级劳模、首届感动洪雅人物。”像沈桂花这样的林二代,他们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在保护森林生态、推进林业发展创新、完善森林基础设施、探索森林旅游开发上,拉开了瓦屋山、七里坪、玉屏山、八面山旅游发展序幕,完美的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为林场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履行《国际森林文书》示范单位等称号,贡献了自己的应尽之力,书写了无愧于父辈的业绩。

  前不久,在洪雅林场青年职工演讲比赛现场,林三代的出色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在林海中出生,在林海里长大,从小跟树最熟悉。大学毕业我直接考回自己的生养之地,回归美丽的玉屏林海。因为我深知爷爷那辈、父亲这辈造林护林的艰辛,今天轮到我来扛兴林使命了。我很庆幸,赶上了科技兴林、文旅兴林的崭新时代,可以操作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控森林安全,可以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传递森林康养信息。尽管工作方式手段已变,但我坚信林业人‘以场为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造福社会’的林场精神不会变……”这就是后浪的力量!这就是林三代的风采!“壮哉绿林汉,长歌万岭青。”马识途老先生早年题赠玉屏林工的诗句,在此时更有深意。

  三代人接续奋斗,七十载岁月辉煌。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生态优本底,林业占先机,山青水秀的洪雅,以71%的森林覆盖率,书写了国家生态县、天府旅游名县的绿色奇迹。林海弄潮,玉屏争先,赢得了全国首批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全国最佳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殊荣,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典范。

  造访玉屏,内心甜美。林工的歌谣,一直在耳际萦回。

  “玉屏是个云窝窝,森林飞出云朵朵,云朵朵唱着动人的歌……”


  作者简介:钟向荣,男,1964年7月生,1982年参加工作,教过书任过校长,干过记者任过总编,从事社科多年,现为四川省洪雅县委宣传部干部。喜欢业余写作,先后在国内省内报刊发稿数十万字,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