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诗书城>特别策划>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

书写历史村镇的最美画卷

——“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06月21 14:44:53

  村镇,人类共同追求的家园! 文化的根在村镇,就像一本书中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村镇应该吸引也正在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借助“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这一平台,眉山历史村镇画卷徐徐展开,闪耀国际舞台。

  展望未来,眉山如何把这幅历史村镇画卷书写得更加美丽?

柳江古镇  本报记者 殷勇 摄.jpg

  传承文化  留住乡愁 

  漫步柳江,沿河两岸古榕、麻柳、梧桐、桢楠等百年古树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曾家园,展现出一幅百年历史风情画卷。

  “未来的柳江画卷将变得更美丽!”洪雅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正在深挖传统文化,整理提炼民风民俗精华,推进文旅特色项目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未来的柳江是一个集高端康养、度假、休闲、生态、商务、娱乐、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一流古镇旅游综合体。

  而在幸福古村,当地政府正以“质朴原乡”为特色,以“严格保护、尊重传统、适度开发、产村相融”的保护性开发为原则,聘请省内知名专家领衔的规划团队,明确幸福古村乡村游项目定位、形象定位、建设目标、项目业态、实现路径等,着力将幸福古村打造成为全省极具时代印记的乡愁旅游目的地。

  放眼全市,眉山将继续坚持文化为魂振兴乡村,充分挖掘底蕴深厚、极富特色的本土文化,涵养崇德向善、风醇物厚的文明乡风。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深入挖掘东坡文化、彭祖养生文化、竹编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新兴文化经济组织。

  “我们将着力打造三苏、幸福、江口、柳江、汉阳、复兴等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高庙古镇.jpg

  发展产业 助农增收

  历史村镇要实现乡村振兴,须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幸福古村31户村民在一起成立了农民专合组织——“幸福古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其主要负责日常管理运营、村民技能培训、企业沟通协商、收益分配等工作。

  合作社将村民的闲置房屋租赁下来,集中打造示范民宿,并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协作运营,农民的身份不变、房屋产权不变、承包土地收入不变,村民可获得房屋出租费用、劳务收益、经营收益分红、自主经营性收益、土地流转收入等五重收入。

  “接下来,我们将发挥‘农户+合作社+公司’共同参与经营的优势,打造古村落‘民宿+度假’乡村旅游新模式,让村民收入来源变得多元化,古老的传统村落绽放了新时代的魅力。”丹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兴,则乡村旺。近年来,眉山牢牢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农业“跨界”经营,努力实现接二连三、跨二进三。

  接下来,眉山将按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做稳做特粮油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泡菜、晚熟柑桔、平面竹编、奶业、枇杷、水产种苗、蜂蜜、设施葡萄、藤椒等的特色产业,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复兴村.jpg

  保护生态  绿色发展

  落实人员对河道、河岸垃圾进行打捞、清理;修剪河堤草坪,清理杂草和白色垃圾;对垃圾桶、果皮箱进行清洗,确保干净整洁……在洪雅县柳江镇,这样的“绿色行动”每天都在进行。当地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确保生态不被破坏,推行绿色发展,才能可持续地推进乡村振兴。

  洪雅林场野鸡坪森林康养营地林场职工巫炳松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位伐木工。在推行绿色发展,实行全面禁伐之后,他彻底转变了身份,从伐木工变成了护林防火宣讲员、森林旅游讲解员。

  “如今,除了工资以外,加上自己发展林下经济,年收入有六七万元。”巫炳松说。据介绍,通过积极推进林区变景区,大力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旅游,洪雅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越来越好。

  “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目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眉山将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积极构建农业绿色生产制度,扎实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例如,依托国际一流公司和国际、国内合作平台,引进工商资本打造民宿,建成一批幸福美丽新村;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全域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推进种养循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全面开展“清洁乡村·美丽眉山”行动、农村垃圾分类“百村示范行动”,推进乡村“厕所革命”,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东坡文化网记者  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