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9月02 11:38:50
□文/孙继华
我是一九七零年生人,是个承前启后的年份,虽然比共和国小了20多年,但却见证了共和国这40多年的发展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于我体会最深感触最大的,就是,我们由小时候的吃不饱,到今天的吃得好。
小时候虽然没怎么挨饿,但平时就是一锅大饼子,因为人口多,却也常常为吃不饱而期盼,啥时候能饱饱地吃一顿该有多好。印象最深的是中秋节吃月饼,父亲把一块月饼一切四瓣儿,我们哥四个一人一瓣儿,我们则用纸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到别人找不到的隐秘的地方,想吃的时候,偷偷地拿出来,先放到鼻子底下使劲地闻闻,然后才轻轻咬下一点点,仔细地在嘴里咀嚼着,根本没有吞咽的感觉就化了。就是这么一小瓣儿月饼,我们也要吃上好几天才舍得吃完。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终于可以吃得上白面馒头了,特别是八十年代末,我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当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自己到饭店要了一盘溜肥肠、一盘拌豆腐,二两白酒,一碗米饭,一共花了12块钱。九十年代中期我成家的时候,日子还很艰难,当时天天是米饭馒头就咸菜。每周请老人改善生活,就是一锅大骨头血肠烩酸菜,已然很奢侈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日子渐渐好过了,工资也不断涨了,副食也丰富起来,再请老人,就已经能够置办两个碟子四个盘子了,也多了头肉、肘子和烤鸭之类的硬菜。当我们贷款买楼后,随着工资不断上涨,生活越来越好了,也不限于在家吃,赶上节假日,带上老人和孩子,偶尔到砂锅店、面馆甚至是饭店去吃一顿。
近十来年的变化就更大了。特别是家里买车之后,越来越为吃而发愁了。小时候是为了吃不饱而发愁,如今却是为不知道吃什么而发愁。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会把在家炖好的排骨拿到繁荣公园的亭子里,老少三代一起动手,在石桌上铺好桌布,摆好饭菜,在温暖阳光照耀下,闻着花香,听着鸟鸣,胃口大开,饭量大增。饭后,把垃圾收拾干净,老人和孩子爬爬山,看看风景;我给他们拍拍照,放松心情。即使在家里,也是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
特别这两年,闺女毕业后,跟姥姥、妈妈一起出游,走走亲戚串串门,尝尝各地的小吃,看看各处的美景。在“小蛮腰”下面品尝着肠粉,欣赏广州城霓虹闪烁的夜景;坐在游船上吃着海棠糕,聆听苏州河水拍打岸边的涌动;徜徉在古文化街欣赏津门十景,嘴里品味着狗不理,耳畔响起新港巨轮的汽笛声……
我们在感慨“吃不饱”好像就是昨天的事,而今天,却在时时享受着健康、绿色的饮食了。
作者简介:
孙继华
黑龙江人,喜欢文字,喜欢写字,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