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视线

仁寿小城走出的电影“追梦人”

来源: 责任编辑:周华 2018年11月18 11:11:05

  与七月似火的骄阳一样,《我不是药神》火了。上映不到1日,票房突破3亿(包含点映),用时20小时29分,稳坐同期票房第一。

  令大家感到震惊的,不仅仅是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如此火爆,该剧的编剧之一——钟伟,竟然是我们的家乡人!


  钟伟,土生土长的仁寿人,在18岁离开仁寿前,一直生活在仁寿小县城。7月21日,钟伟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剧本中角色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家乡——人物的设定,创作的原型,灵感跟家乡是分不开的。故乡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事、接触的邻居、年少的玩伴等,这些过往对于创作都很珍贵。

  “电影可以说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吧。我做许多事也是试图实现自己的电影梦。”钟伟说,作为职业编剧,构建起梦与现实桥梁便是家乡与生活。电话里,他与记者聊起了自己的电影梦与家乡那些事儿。

     梦想萌芽 十年积淀

  曾经的媒体人 现在的电影人

  “80后”出生的钟伟还记得,90年代初,仁寿大街小巷总有几家录像馆,那时候的电影院,大人们给上一两元钱,就能进去看上一部精彩的大片。有时想看电影的孩子们没钱时,翻窗成了他们的选择,钟伟也是“翻窗成员”其中一个。

  “为了看电影经常去翻录像馆窗户,被主人逮到就免费给他打扫卫生。”钟伟说,“用孩子的思维权衡,打扫比花钱看电影划算,孩提时的他通过‘翻窗’看了许多优秀的电影。那时,一个关于电影的梦就在心里种下了。在钟伟心里,他一直想做关于电影的事。

  上了大学,得益于当时掀起的“五元票价”看电影风暴,看一部电影只要五块钱,因此,钟伟一有空就钻进电影院看电影。在电影院,他认识了我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对电影和电影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毕业之后,在成都工作过两年的钟伟感觉自己接触电影的平台和机会不够大、不够多,辞职北上。“北漂”十年,做过播音、记者、编导……有了生活积淀与经济基础,钟伟开始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我不是药神》是他正式成为编剧的第一部作品,而这部作品,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既是起点,也很可能是一个巅峰。”钟伟说,“我对这个评分是有很大压力的,它会是往后写作的压力,但也是好事。”

  2014年,钟伟接到《我不是药神》的剧本。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接过“药神”创作的接力棒时,《我不是药神》已经是一个框架结构较为完整的剧本了,投资方希望它能在钟伟手中,变得更加丰满和接地气。这在他看来,是一种立足于导演与市场的诉求,用“匠人”态度雕琢的“命题作文”。

  “我们国家的编剧体系在逐步完善,有专门做市场和题材的调查,所出的电影作品会更对观众的胃口,现在编剧的工作已经从以前自己找题材到现在可能更多的是做‘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钟伟说,这也是他所擅长的一方面。

  外界往往觉得“二次创作”轻松于第一次,其实不然。钟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剧本,为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展示剧情的动线,凸显小人物的英雄主义,钟伟在当中增加了很多黑色幽默元素,也新增了许多角色和细节。

  “编剧的‘匠人’精神就是反复推敲和打磨本子,让故事和细节增加跨度和冲击感,核心突出里面的人物。”钟伟说。

W020180724616156913263.jpg

  积累素材 走出去写作

  从家乡和生活中找剧本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观众,都会记住里面许多经典的人物、场景和对白。除了主角程勇外,“卖药小分队”的其他成员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性格唯唯诺诺,但为了看着孩子长大而坚强生活的吕受益。钟伟坦言,吕受益的这种特征源自他患尿毒症的老师。“读高中的时候,我的老师生病住院,当时他的孩子才五个月大,我去医院看他,他告诉我他想活着,想看着孩子长大。”

  “情节不会凭空捏造,它是在某个瞬间自己蹦出来的。”钟伟说,关于创作,他反对那种将编剧圈在宾馆闭关写作的做法。“这有点病态。”与他而言,他更喜欢“走出去”的创作。

  在创作“药神”的剧本期间,钟伟走访了30多个慢粒白血病人,从他们身上挖掘故事,逐步定型笔下的角色。

  《我不是药神》里药贩子张长林在被人举报跑路后,偷偷找到程勇要钱。知道程勇倒贴钱卖药给慢粒白血病病人时,张长林十分不解,说出了片中经典的台词“我卖药这么多年发现了,这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你救不了,救不过来,算了吧。”

  这段情节则是病人给钟伟的灵感。“我走访了一个病人,他坦言,慢粒白血病可以像高血压那样吃药控制,继续生活。但前提是你吃得起那个药。”“有时候不是慢粒白血病让人死掉,是穷。”

W020180724616157121517.jpeg

  钟伟认为,编剧是一个有弹性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没有完全分开,当中的节奏需要自己来把握。在《我不是药神》的创作期间,他就曾回到成都生活过一段时间。

  “四川是一个养人的地方,特别是人文的滋养。”钟伟称,电影《我不是药神》剧本里角色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家乡。“人物的设定,创作的原型,灵感跟家乡是分不开的。我18岁离开仁寿,到成都参加工作,再到北京去,差不多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过程中,我觉得我熟悉的东西,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事,基本上是来自于18岁以前。如我接触的邻居、年少的玩伴等,这些过往对于创作都很珍贵。”

  钟伟认为,好的故事来自于中国的城镇,最原始的文化底蕴也在城镇,因为大都市人的状态是疲乏和浮躁的,包括一些作品和小说,感受不到或者体会不到人物的真实的生存状态。钟伟表示,小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的社交的范围是匹配的。

  直到现在,钟伟还怀念自己生活过的仁寿县顺河街,和街上的小伙伴下河洗澡,捉鱼摸虾;每年过年街上舞龙灯,孩子们追着大人要过年钱;放假父亲带着自己回大伯家,大伯家养的牛羊,荷塘里的鸭子,树林里抓虫子……

  “接下来还是会做与生活相关的题材吧。”钟伟说,他的新剧本已经在创作当中,预计作品2020年可以再次与观众见面。

  (东坡文化网记者 李幸 任枫枫  实习生 陈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