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东坡传承>探秘苏东坡

《探秘苏东坡》| 行走东坡⑤: 永别亲人与故乡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03月22 17:06:39

微信图片_20200315160059.png

  □文/刘寅

  苏轼在凤翔待了三年,宋代称为“磨勘”,简单来说就是到地方上锻炼,而后回京升官。此时王弗情况不太好,她五月间怀上了,六月又流产,亏了身子。养了几个月,多少好转些,偏临行时染上风寒什么的,病卧难起。苏轼要将行期推后,而王弗强劝他动身,汴京传来消息,父亲苏洵也病卧多日了。

  苏轼拗着,不肯走,王弗忍隐,承着病痛强颜欢笑,反是她在安慰苏轼,要他安心上路。敏而静,相伴十年一如既往,她像极了程夫人,用生命照亮爱人的前方。几日后,王弗病情稍愈,多少能咽下点饭菜,脸上也有了润色。苏轼携家眷上路了,凤翔到汴京,又是千里行程,寒风并着飞雪,车马走得很慢。行到华阴(今西安与咸阳一带),苏轼在这儿度过了治平二年(1065)的新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在往团聚的路上,思念总是最浓的。

  正月里,苏轼一行到了京城。家人团聚,而后苏轼也有了新官职。南园里热热闹闹,欧阳修、张方平、王巩等贵客频繁往来,苏轼忙里忙外,苏洵怡然自得,看这欣欣之景,大约王弗也安心了吧?

  五月二十八日,王弗去了,年仅二十七岁。不知是什么病害的,但此时的她,身子太弱了。自幼生长在蜀地的王弗,很难适应西北气候,加上这些年里随着爱人东奔西走,最终伤了元气。“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苏洵叮嘱,对这位儿媳,向来挑剔的他,也全是赞美之词。

  治平三年四月,距王弗逝后十一个月,苏洵病逝了,终年五十九岁。突如其来的死亡,让人痛得无言。一叶孤舟,两幅棺材,六月,苏轼守着父亲与妻子的灵柩,沿水路返回眉山。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返乡,悲痛覆盖了一切,“三十年之间而骨肉之亲零落无几。”苏序、程夫人、王弗、苏洵,年仅三十岁的苏轼,承受着永恒的绝望,这是上天对他的考验吗?

  八月,苏轼将父母合葬城东可龙里,王弗之墓在其侧,“凿为二室,期与子同。”他期待着暮年返乡,要与爱人同墓,相伴九泉。但后来,苏轼的陵墓远在河南郏县,而走遍华夏大地的他,也再未能踏上故乡的土地。

  苏轼于墓旁筑草房,年轻的守墓人,手植青松千万颗。汗雨润土,新松迎着朝阳抽枝、发芽。暮日西沉,冷月洒向大地,爱人的亡魂幽幽的,绕着青松随风而动,似乎在述说着什么。苏轼手抚墓上松枝,终于哭出声来,悲戚的呐喊漫山遍野,这幅永恒的画面直指十年后的“明月夜,短松冈。”守制二十七个月,苏轼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

  有人劝他回汴京再谈婚事,或可联姻京城里的达官贵人。苏轼摆手:不可能。

  他是根于眉山的,对这片生之养之的热土,这方水土上的人,他怀着无与伦比的情感。熙宁元年十二月(1069),苏轼与弟弟在城东门下船,第三次南行,与家乡永别,这也成了他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