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界 | 徐州黄楼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01月20 15:25:46
黄楼坐落于徐州市庆云桥东侧故黄河岸边。
“荡荡清河埔,黄楼我所开。”出自苏轼《送郑户曹》诗,诗中历数徐州山川胜迹和古今豪杰,亦写出了建造黄楼的初衷。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但他到达徐州不过三个月,黄河便在澶州(河南濮阳)曹村决口,八月汇于徐州城下,水高达二丈八尺,州城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城中富民争先恐后出城避水。
苏轼首先制止了这种动摇人心的行为,将富民赶回城中,并率领全城士卒百姓连夜冒雨筑堤加厚城墙。他不顾暴雨的威胁,“衣制履屦,庐于城上”,日夜巡守,“过家不入”。当即,军士百姓筑起了一道“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东南大堤。十月五日,水势渐退,被大水围困了三个月的徐州城终于脱险。
为了避免徐州再遭水害,苏轼请求朝廷允许他调集役夫增筑州城。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朝廷拨款发工,苏轼便筑堤固岸,加高城楼。同年八月十二日,工程完工。
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为庆祝黄楼落成,苏轼广邀名人故友,在黄楼赋诗作画。黄楼聚会吸引了众多名士,如才气清俊的诗人王巩,颜太初之子颜复,杭州诗僧道潜等等享誉文坛的诗人。苏辙、秦观虽此时均不在徐州,但都作了《黄楼赋》,陈师道作《黄楼铭》,苏轼作《九日黄楼作》,参寥等人也有诗作,黄楼聚会堪称徐州历史上一场宏大的文坛盛事。
据《徐州揽胜》记载,黄楼初建于东门城墙上,二层,高十丈,下建五丈旗。直到金代末年,黄楼一直在东门城墙上,而后移建到地面。清代多次重修黄楼,规模虽较小,但大体格局不减当年。清代复修的黄楼上下两层,飞檐挑角,楼四周有平台石栏,每个石栏柱头上端都刻有小狮子。然而从清末到民国,由于年久失修,逐渐衰颓。解放初期,黄楼早已破烂不堪,为避免危险而拆除。1988年市政府在现址重建黄楼。
黄楼因宋徐州太守苏轼抗洪保城而建,又因苏轼等风雅名士的美文而扬名。作为徐州古代五大名楼之一,黄楼已然超出一座古建筑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结。
东坡文化网记者 余毅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