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爱阅读>本土文学>《眉山苏洵》

《眉山苏洵》连载(第一章)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15 15:23:34

  第一章  

 世系家风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一月七日,苏洵出生在西蜀眉州眉山县一个“五世不显”的乡绅家庭。

  当时,苏家住在县城以西的凤凰山,离城约七十华里。这凤凰山不高,竹木繁荫,四季都绿茸茸的,确实形如一只灵秀的飞凤。对面,还有一座松林茂密的山,叫三峰山。两山东西对峙,形成双凤齐飞的态势。

  离苏家不远的地方,还有两座玲珑奇秀的山,一座叫栖云山,一座叫连鳌山。

  栖云山正如其名,是个云的巢穴、云的窝子。一早一晚,云影云踪如同飘忽的白鹤,或漫游于绝壑深谷,或敛翅于层崖峭壁,或宿眠于寒涧幽林,把整座山涂抹得梦幻而神秘。

  连鳌山则有六座山峰,远远望去,如同六只大鳌相互拥抱,彼此纠结。这一组天赋地造的大鳌群雕,在当地人眼中,就是一家兄弟同登科第六鳌并秀的象征。

  有人说,这苏家所在是块风水宝地,要出贵人,就只等天时了。

  据苏洵自己介绍,眉山苏氏一脉的血缘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高阳帝颛顼,所谓“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苏洵《苏氏族谱》)。颛顼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这说法有多大的可靠性,苏家的人自己也语焉不详,今人就更难以考证。不过,苏洵所说的东汉顺帝时苏章一脉“家于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却不无线索,苏家三父子都经常称自己为“赵郡苏氏”。

  赵郡苏氏一族传到初唐时,出了一个名人,叫苏味道。苏味道,字子游,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十一日,赵郡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他20岁中进士,武则天时,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苏味道还是个有点名气的诗人,据说九岁就能诗善文,后与杜甫的祖父初唐诗人杜审言齐名。不过,他的诗却没有多少味道,大多是浮艳雍容的宫廷应制之作。他还有个绰号叫苏模棱,是说他为人做官和稀泥,抹浆糊。但苏味道并没有因善于模棱两可而官运亨通,唐中宗时,他就因“党祸”被贬到西蜀做了眉州刺史,后总算调任益州(四川成都)长史,还未来得及动身,就于唐神龙元年(705)七月二十一日病死于眉山。

  苏味道死后,在眉山留下了一个儿子叫苏份,于是眉山苏氏一脉便延续了下来。

  还真该感激苏味道,他个人仕途的不幸,却造就了眉山的大幸。他的客死眉山,为这片土地预埋下了几粒天才的种子。

  自苏味道后,眉山苏氏一族三百余年一直沉埋不显,也没有人值得大书特书的。不过,这种“不显”正是一种酝酿,一种预热,一种天才横空出世前的静悄悄的铺垫。

  我们不妨从苏洵的祖父苏杲说起。

  苏杲生于晋少帝开运元年(944),死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排行老四。苏杲五十年短暂的一生,可用三句话概括:父母前的孝子,兄弟中的仁爱之人,邻里乡族中的慷慨仗义者。

  他有个族弟叫苏玩,因犯了罪要坐牢。临入狱前,苏玩对他说,如果我在狱中死去,妻儿就有劳你照顾了。不知什么原因,苏玩后来得到了释放,回家后又对苏杲说,我不是没有别的兄弟,但能够寄托生死的,就只有你了。

  可见,在家人、朋友和族人中,苏杲是一个很受尊敬和信赖的人。

  此外,苏杲还善于理财和操持家业,是个致富能手。祖上传下来的家产,在他手中渐渐积累起来,还略有盈余。不过,苏杲是个典型的“小富即安”者,懂得节制欲望,认为财富多了会带来灾难。有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苏杲二十多岁时,恰逢后蜀刚刚被大宋攻破,后蜀的官员们为了表示对新政权的效忠,纷纷卖了宅业田产到汴京去讨好朝廷。这无疑是个低价收购产业的大好机会,眉山不少有钱人都争相出手,可苏杲却不为所动,稳如泰山。有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肯买?他笑着回答:没别的,我只是担心置业太多会害了子孙。

  财富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救贫兴家,也可以伐性杀身,苏杲懂得这个理。

  就这样,苏杲一直到死,家里的田地还不到200亩,几间房子破旧了也不花钱修缮,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可他帮助别人却毫不吝啬,而且做了好事从不留名,也不对外张扬。他解释说:有多余的财富,而不与他人分享,我担心有人会谋害我;但做了好事就让别人知道,人家就将认为我是贪图虚名了。

  苏杲夫妇共生了九个儿子,只养活了一个,那就是苏洵的父亲苏序。对这个肩负传宗接代重任的独苗苗,苏杲也管教甚严,从不溺爱。

  苏杲临终时,妻子宋氏拉着儿子的手来到病榻前,哭着对他说:你若走后,我一个妇道人家不知书、不识礼的,可不可以把这孩子托付给你的兄弟?

  苏杲笑答:这孩子如果有出息,即使不是我的兄弟,也会喜爱他;如果没出息,哪怕是我的兄弟,也会抛弃他。托付有什么用?你尽到为母的职责,好好教育他就是了。

  苏杲死的那年,苏序二十二岁。年轻的他,毅然挑起了伺奉母亲和操持家业的重担。

  有其父必有其子。苏序继承了父亲苏杲的气质,只是多了一点疏达不羁。

  苏序为人平易可亲,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谈得拢合得来。他平日有个习惯,在路上见到读书人和当官的,总要微微躬下身子以表敬意。起初,人们以为他是个眼睛向上的屈膝谄媚之人,后来见他对待田间农夫和山中野老也是如此,就恍然大悟了。

  苏家在眉山还算一户体面的家庭,可苏序从不拿架子,也不摆谱。他在乡间活动,只步行,不骑马,尽管他不是买不起马。他说:有比我年纪大的长者都只能步行,我如果骑马,还有什么脸面见他们?他也有一头小驴,不过,那是要进县城或出远门才用的。

  苏序天生一副慈悲心肠。他曾在荒年卖掉田产来救济灾民,而且从不要人家还钱。不仅如此,他还很有危机意识,懂得未雨绸缪。当时眉山人备荒都储存稻米,苏序田虽不多,却大部分用来种粟。他还以稻米换粟,几年下来,自家仓库中已储存了三四千石。人们对此都大惑不解,有人甚至怀疑他是囤积居奇,想做投机生意。有一年眉山逢天灾闹饥荒,他不慌不忙开仓取出经年存放的粟米,散给周边的饥民,人们在感激之余,才发现他的先见之明——原来稻米容易受潮霉坏,粟米却可以贮存数年。

  他还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大种芋头,收获后藏在地窖里,一遇上村民们缺吃短粮,他就将芋头煮满一大锅,放在门外,随便让人取食。他知道,芋头这东西很实在,饱吃一顿可管一天。

  别看苏序平时淡泊平和,一副与世无争的雅士风度,但只要遇见不平之事,他的侠胆义气就上来了。

  天禧五年(1021),有别有用心者谣传有位叫茅将军的神将要降临眉山,给人们带来灾难,一时人心惶惶。接着有人便在城中修了一座大庙,并塑了茅将军的像,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纷纷前去焚香祷告,管香火的庙祝于是趁机敲诈、骗钱。平日温文尔雅的苏序,对此实在看不顺眼。一天,他喝了酒,乘着酒兴,便带了二十多个乡民闯进庙内,捣毁了神像,还拆除了庙宇,为上当受骗的百姓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苏序的妻子姓史,出身于眉山的大户人家,为人仁慈宽厚,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可惜她好人命不长,先于苏序十五年就去世了。

  他们夫妇俩共生有二女三男,长子名澹,次子名涣,第三个儿子便是苏洵。

  苏序本身一辈子没怎么读书,偶尔读一点,也是略知其大意就丢在一边,但对“学而优则仕”的古训还是懂得的。

  这也难怪,他们苏家已经接连五世没有一个出仕当官的了。唐末五代时,大江南北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加之蜀人固有的“盆地意识”,苏家以及眉山的士大夫们,要么修身于家,要么为政于乡,远离战火,过着平静优裕的农家生活。这里有过去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方风气,眉山人不愿读书求仕、离乡背井也就罢了。但今天已是四海清平,文运昌盛,苏家的后代们再不振迅读书,向朝廷讨个一官半职来做,以此来振兴家道光耀门楣,就毫无道理了。

  当时,确实是天下读书人的春天来了。

  北宋开国后,制定了一项重要国策,即建立一个抑武重文的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国地方长官一律任用文臣。于是,朝廷一方面广开读书人登士做官的途径,一方面在全国大力提倡读书的风气。为此,宋真宗还御笔亲自作了《劝学篇》,大肆宣扬读书做官的好处:

  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还真把天下百姓的心思揣摩透了,他的《劝学篇》不唱高调,不打官腔,也不转弯抹角,说的全是直白的大实话。你们不是想有饱饭吃、想有好房子住、想娶漂亮的老婆、想出入有车马有仆人吗?那就赶快去读书吧!书读好了,就有官做;有官做,吃穿住行加美女老婆,就什么都有了。

  皇帝如此厚爱读书人,天下读书求仕的风气自然空前浓厚起来。这股风吹遍大江南北,越过秦岭进入蜀地,也吹进了三百年沉埋不显的眉山苏家。

  苏序的心痒痒的,不是说苏家要出贵人吗,是不是时候到了?

  他环顾家中,除了祖传下来的一点田产和几间破房子外,苏家值得倾力投资的,也就只有三个宝贝儿子了。

  于是,他把赌注押在了三个儿子身上。一到上学年龄,他就一个接一个地把他们往学堂里赶。

  但五个指头毕竟有长短之分。大儿子苏澹虽苦心向学,奈何身体不好,也曾参加过地方一级的考试,但未能通过,苏序也就不再勉强。

  不过,二儿子苏涣却令他眼睛一亮。

  苏涣生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字公群,晚年改字文甫。苏涣从小就是个聪明颖悟的孩子,读书刻苦不说,还很讲究方法。他读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不仅反复阅读,还工工整整地抄录了一遍,既强化了记忆,又练习了书法,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果。苏涣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少年时作文,要先自订日程、目的,不完成不罢休。

  果然,天圣元年(1023),二十三岁的苏涣轻松地通过了州试。

  苏涣不仅有才,而且还有谦让的美德。

  据说,当时眉州通判蒋堂曾夸奖他的文章写得好,应该名列第一。苏涣却谦逊地答道:我还有父兄在,这次同考的杨异和宋辅都是我的朋友,我不愿排在他们的前面。

  蒋堂听后愈发赞赏,高兴地说:那好,就成全你的美名,把你放在第三名。

  第二年,也就是天圣二年(1024),二十四岁的苏涣进京参加考试,一举中了进士。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五世不显的苏家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不过,得知这个喜讯,落拓不羁的苏序并未得意忘形,乡下老汉有他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苏序平日喜欢喝酒,时常提一壶酒到田间地头,要么独酌,要么与人共饮。下酒菜也随便,有肉吃肉,没肉就嚼豌豆胡豆。

  一天中午,苏序邀约了几个村中老汉,到他屋后的竹林里喝酒。大家席地而坐,一边高声唱歌,一边大碗喝酒。那天的下酒菜不错,是几大块香喷喷的熟牛肉。

  苏序正喝得酒酣耳热之际,说是儿子托人捎东西回来了。原来是朝廷给儿子的任命书,同时还有官衣官帽、上朝记事用的笏板,以及一张太师椅和一把精致的茶壶。

  苏序并没有起身,坐在地上醉醺醺地打开任命书,向围观的人们高声宣读。然后,把捎回的东西连同下酒吃剩的牛肉,一起塞进一张布袋里,叫一个村童挑着,自己则起身从家里牵出一头小毛驴,翻身骑上,晃晃悠悠地向县城走去。

  城里的市民听说苏序接到儿子的任命书,一时大街小巷都跑空了,纷纷涌到城郊去看热闹,见到这个骑驴加挑担的怪诞组合,都禁不住哈哈大笑。

  说来也巧,当时眉山大族程家也有一个子弟考中了进士,就是程文应的儿子程浚。程文应后来被追封为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法院的一个六品官,他的女儿十八岁时嫁给了苏洵,苏程两家成了姻亲。程文应是个很讲面子的人,听说儿子中了进士,又是张灯结彩,又是杀猪宰羊,早就做了大肆铺排庆祝的准备。他知道苏序骑驴进城的事情后,曾当面责备他不成体统,丢人脸面。

  但苏序不以为然,民间老汉没有把那些繁文缛节太当回事。

  后来苏东坡提起这件事,也十分欣赏祖父身上的这种质朴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