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洵》连载(第二章)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15 15:23:34
第二章
游历少年
现在我们回到苏洵,看看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
苏洵,字明允。洵,是诚然、实在的意思;明允,则有光明、公平之义。父亲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苏洵长大后能成为一个诚实而又光明正大的人。
据说,苏洵在娘胎里就不是一个乖孩子。母亲史氏怀前几个孩子时,都十分平静顺利,惟有苏洵,天生好动,常常在她肚子里施拳展腿,把史氏折腾得又惊又骇。
苏洵满周岁时,家人按惯例对他进行“抓周”测试,即民间所说的“试儿”,也就是在孩子面前摆放各种物品,任其抓取,以预测他未来的志向和情趣。当时,苏洵面前有笔、墨、纸、书、钱币、铜镜之类,他一概不取,径直抓起父亲苏序的一根赶驴的竹鞭子,爱不释手地玩起来。家人见状都很失望,认为这孩子将来是个放牛赶车的苦命。惟有苏序不以为然,认为这孩子喜欢舞鞭弄策,分明有驭人之志,将来即使不能做将军指挥千军万马,也可退而求其次鞭策自己。
童年时,苏洵也成天贪玩好耍,不到吃饭睡觉时间,家里是见不到他的人影的。他不喜欢与女孩子玩,也不与富家弟子交往,他的小伙伴是村里穷人家的几个野男孩。
他们玩得花样翻新,要么下河沟游泳捉鱼,用淤泥把自己涂抹成乌黑的泥人,让路过的人吓一大跳;要么爬树登山,偷摘别人家树上的橘柚,采食山中紫红熟透的桑椹。
苏洵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是骑竹马,就是把一根竹竿夹在两腿之间,当作马来骑。他经常带着小伙伴们,骑着竹马,在空旷的田野上驰骋,在山上山下跳来跳去,直到玩得精疲力尽。
小小年纪,苏洵就已经有了骑马周游天下的莫名冲动。
渐渐的,苏洵长大了。刚满八岁,他就被父亲从广阔的天地间,一屁股赶进了黑咕隆咚的学堂。
苏洵进了学堂如进了牢房,成天如坐针毡,魂不守舍。
书本上写的什么,他总是模模糊糊的,而一群蚂蚁在地上搬运什么食物,却看得非常清楚;老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也听得懵懵懂懂,可天上有什么鹤鸣雁叫,他却听得分外明白。
总之,在苏洵看来,课本上板着脸孔的方块字,哪里比得上四季的田野风光有味?教书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课,也远不及窗外的鸟语动听。
没办法,他的兴趣在别处,不在“之乎者也”的书本上。
苏洵不喜欢读书,当时是远近都出了名的。
欧阳修说:“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苏东坡说:“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苏廷评行状》)。
苏洵与他的两个哥哥迥然相异,童年时的他,就是个想法古怪、个性鲜明和桀骜不驯的人,他的不喜学自有他的道理。
我们来看看他当时学的是些什么?
“句读、属对、声律”,也就是断句、对对子和诗词、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方面的要求。这些东西,虽是培养汉语读写能力的基础性训练,可要求高,规矩严,条条框框太多,容易束缚孩子的思维,难怪苏洵总觉得索然无味,认为全是应付科举考试的玩意儿。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学古代经书要死记硬背,学做诗、赋的同时,要学会抒发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虚情假意。除此之外,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成天被关在学校和书斋里。
这种学习,对于一个活蹦乱跳且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讲,无异于失去身心自由,领受牢狱之苦。
有一次老师讲属对,突然叫走神的苏洵站起来背词对。问他“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
当时,苏洵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树上一只漂亮的画眉,那画眉也偏着头盯着他……慌忙起身后,不假思索地便答道:“宿鸟对弹弓“。
老师听后又笑又气,这孩子就知道捉鱼打鸟、看蚂蚁搬家,连连叹息道:孺子不可教也。
因此,少年苏洵不仅“不喜学”,而且 “未成而废”,干脆丢了书包不学了。对此,苏洵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一文中有明确记载: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石昌言,名扬休,也是眉山人,擅长写诗,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官至知制诰,也就是专门负责朝廷各种文书撰写的官员,比苏洵大十三岁。苏洵的二姐嫁给了石昌言的兄弟石扬言,因此两家是亲戚。石昌言中进士时,苏洵还是一个没上学的五岁顽童。后来,石昌言听说苏洵废弃学业,虽嘴上没说什么,但苏洵感觉他有非常遗憾之意。
苏洵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那他喜欢什么呢?
显然,苏洵不像当时的一些纨绔子弟那样,不知读书,只好鲜衣美食、古董花鸟、梨园笙吹之类;也不像一些赤贫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就破罐子破摔,成天干些偷鸡摸狗、劫财掠货的下三滥勾当。
他虽然不喜欢读书,却有自己痴心的审美追求和特别的倾情对象。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忆山送人》,是他四十多岁时写的回忆少年壮游的一首长诗: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峨最先见,晴光厌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蛇蚖。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颜。
有路不容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然风中仙……
原来,他天性喜欢搜奇猎异,常常把眼光投向头上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爱上了骑马四处游历,尤其偏爱阅读名山大川。
在学堂念书的时候,苏洵就经常逃学。他特别喜欢一个人登上附近的栖云山,
坐在山坡上,观云起云涌,睹兔走莺飞;或者进山腰的栖云寺,听和尚们唱歌似地诵经,看他们正儿八经地做佛事。他还不惜走几十里地,到县城东面岷江岸边的蟆颐山游玩,到那里仰望一棵棵高大的美楠翠柏,入重瞳观跟着大人们膜拜神奇的四目仙翁,顺便也尝一口清洌醇香的老人泉水。
废学以后,苏洵更是游兴十足,成了一个经常在路上的“小行者”。
不过,眉山毕竟地处西蜀平原,虽有“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美誉,但奇山异水不多,无法满足苏洵强烈的好奇心和宏大的游历愿望。
当苏洵的足迹印上家乡的三山五岭之后,他的目光已在眺望更远更高的所在了。
眉山的西北方向,有幽洁清凉的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西南方向,则有巍峨秀美的佛教圣地峨眉山。
少年时代,苏洵就捷足先登,游了这两座名山。
上述诗句中的描写,指的极有可能是峨眉山。因为峨眉山距离眉山很近,仅百来里路,只要天气晴好,在眉山城就可以望见屹立云表的峨眉三峰,远眺“峨眉霁雪”,正是当时眉山的一大景观。北宋时,眉州城西就建有观峨阁,是一座挺拔宏丽的建筑,正遥对着峨眉山。
当然,今天的眉山城已很难望见峨眉山了,再晴朗的天气也望不见,再高的电梯公寓上也望不见,大气的清洁度和可见度已远不如从前。
峨眉山最高峰海拔三千多米,沿途风光绝美但山路崎岖,长达近百里。非有足力矫健加勇气过人者,难以攀援上顶。
苏洵究竟是哪一年登的山?他没说。但肯定年龄尚小,还是个孩子。是独自前往,还是结伴而行?他也没说。反正,冬天大雪封山,积雪深达膝盖,他不敢去;逢夏入秋,山上又多毒蛇,也不敢去。只有春暖花开季节,冰消雪融,山路易行,他才乘兴而上。
苏洵从山下出发,过石岩壁立的一线天,登坡陡路狭的九十九道拐,爬石路嶙峋如同天梯的钻天坡;渴了就喝山上的溪水,饿了就啃食随身携带的干粮,白天边走边观如画的山景,晚上投宿寺庙细数满天硕大的星斗……
沿途的艰难险阻不必细说,走了几天终于登上了绝顶。
此时,苏洵已是两眼昏花,手腿打颤,担心自己再也下不去了。但山顶风光绝伦,仰头可餐云霞,垂手可抚众山,运气好的话,还可见到佛光、云海、圣灯、神奇的峨眉日出、仙镜似的峨眉山月……
这哪里是世间人寰能够见到的景象?惊恐疲惫之余,苏洵的感觉好极了,山风撩动衣袖,飘然如同神仙……
这种感觉在“子曰诗云”的书本上是找不到的。
事实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早就有游走天下、纵情山水的传统。像司马迁、谢灵运、柳宗元、李白、杜甫等大师,无一不是因山水陶冶而诗文益发雄奇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寻山问水,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以磨练意志,启迪神思。
苏洵从小就亲近大自然,眷恋大自然,阅读大自然,得山水之精妙,汲天地之灵蕴,难怪他后来的文章写得雄壮峻伟,人格砥砺得卓而不群。
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渴望自由的苏洵无法挣脱世俗的罗网。
我们来看看当时苏洵周围的情形。
先是他五岁时,眉州石昌言考中了进士;十五岁时,眉州程文应的儿子程浚和苏洵的二哥苏涣又同时金榜题名。
特别是他二哥苏涣中进士后,在眉山乃至全蜀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曾巩在《苏序墓志铭》中说:“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多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
后来苏轼也在《谢范舍人书》一文中描写道:“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嗟叹,观者塞途……于是释耒耜而笔砚者十室而九。”
你看,苏涣有多风光。当他就任凤翔宝鸡主簿荣归故里时,眉山的父老乡亲们竟倾巢而出去欢迎他,以至堵塞了交通。有人为了先睹为快,甚至赶到百里之外去迎接他。
可以说,当时眉州的年轻人观念大变,几乎个个都向苏涣看齐,以他为榜样,放下锄头捧起书,丢了扁担拿起笔,掀起了一场读书应试的群众运动。
这对厌恶读书考试的苏洵,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
家人以苏涣为骄傲,乡人以苏涣为偶像,家里家外人们议论的中心除了苏涣,还是苏涣。苏涣二字,几乎就是成功和荣耀的代名词。
苏洵突然觉得自己变得非常猥琐矮小,成天生活在进士哥哥的巨大阴影下。
有一段时间,苏洵只要从外面游荡回家后,就不敢轻易出门见人。村里老一辈的人见到他,都不与他搭讪,也不正眼看他,而是站在原地斜睨着他,那目光里分明写着鄙夷二字。一些原来要好的同学,也纷纷躲他避他,因为他们的父母再三告诫,不要与苏洵这样的“浪子”交往。剩下的,就只有几个平素喜欢游山玩水的难兄难弟了,但他们只是偶尔为之,游历的盘缠没有他足,瘾头也远没有他大。
无可奈何,他不得不重新捡起了书本,但那颗丢失在旷野山川的心,却不是轻易就能捡拾回来的。
十八岁时,苏洵终于硬着头皮参加了眉州的进士科考试。结果完全不出所料,他连州试这种地方一级的考试也没有过关。
应该说,苏洵的初试落第纯属正常。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强迫去做他不想做的事,要想获得成功,那真正是勉为其难了。
此路不通,苏洵又废学游山玩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