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爱阅读>时代前沿>《品中国神童》

《品中国神童》连载——甘罗(1)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4月09 15:07:10

  甘  罗

  (战国末期  生卒年不详)

  甘罗,名将之后,宰辅门客。有纵横捭阖之才,擅权变谋诈之术。凭三寸不烂之舌巧解国家难题,不费一兵一卒赢得十六座城池。深受吕不韦喜爱,且令秦始皇青睐,十二岁拜大秦帝国上卿,被司马迁誉为“声称后世”的神童策士。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后,附有一篇甘罗的小传,有八百多字。须知,惜墨如金的司马迁,面对跨时三千多年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入其法眼并为之作传的并不多。在《史记》仅有的七十篇人物列传中,司马迁却给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孩一席之地,足见甘罗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史记》是历史实录,被刘向誉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太史公的这篇甘罗小传,至少给了我们两点最基本的事实:一是甘罗此人不是虚构的,而是实有其人;二是甘罗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孩子,而是一位有大智慧、大谋略,十二岁就拜了秦国上卿的神童。

  甘罗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下蔡人,下蔡即今安徽凤台县(一说今安徽颍上县), 具体的生卒年已不可考。甘罗的父母亲,史书上没有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两人都死得很早,甘罗从小跟他的祖父一起生活。

  甘罗的祖父名叫甘茂,系秦国名将。甘茂年轻时在家乡学诸子百家之说,得到张仪、樗里子引荐,于是从楚入秦,被秦惠文王赏识,开始带兵打仗。因满腹经纶,战功卓著,甘茂曾官至秦武王时的左丞相,后遭同僚谗毁逃往齐国,被封为上卿,终死于魏国。

  《战国策》上有一篇《甘茂亡秦且之齐》的文章,讲的就是甘茂逃离秦国去齐国,且得到苏秦之弟、纵横家苏代帮助,在齐国做了上卿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诸候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对土地城邑的争夺,更表现在对各类人才的争夺。因此,无论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人才,只认明君而不认邦国者比比皆是;朝秦而暮楚,今天是赵国大臣,明天就成了魏国上卿的现象十分普遍。甘茂虽是非常之士,但像他这样的羁旅之臣,今天从楚入秦,明天又弃秦投齐,应该说是很正常的。但总的来讲,战国时代的人才争夺,秦国是大赢家,难怪最终是秦国统一了中国。

  俗话说:将门无犬子。有一个文韬武略的祖父,甘罗从小耳濡目染,聪慧绝伦,非常受人喜爱,有两则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可以佐证。

  相传,甘茂因才智出众,地位显赫,难免遭朝中一些同僚嫉妒。他们在秦武王面前常常说甘茂的坏话,时间一久,武王便信以为真,于是开始疏远甘茂。

  慢慢地,秦武王对甘茂的态度,便由疏远变成了刁难。

  一日,秦武王对甘茂说:朕得了一种怪病,非用公鸡下的蛋不能治愈。你甘茂不是神通广大吗,那好,就限你三天内给我找几个来食用,否则问罪杀头。

  甘茂一听,这不是故意刁难我吗?公鸡下蛋,从古至今闻所未闻,哪里去找啊?可王命难违,只好领了旨惶恐地回到家中。

  再说甘罗见祖父一副愁眉苦脸相,便问祖父何故。甘茂说明原委后,甘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祖父说:“爷爷,不用发愁,到时候,孙儿我自有办法替你到大王那里交账。”甘茂将信将疑,但无可奈何,只得让甘罗去试一试。

  两天后,甘罗独自一人走上了秦武王的金銮殿。

  这时,秦武王正稳坐在王椅上,喜滋滋地等着甘茂的公鸡蛋呢。

  只听甘罗在殿下高声道:“甘茂之孙甘罗拜见大王!”

  秦武王只闻声不见人,起身向下一看,原来是个乳臭未干的童孺,大失所望。于是圆睁双目道:“甘茂何在,为何让你一个小儿前来?”

  甘罗不慌不忙,上前答道:“回大王,我祖父甘茂正在家中生孩子,故不能前来拜见大王,还望大王恕罪!”

  秦武王一听大怒:“小儿你休得胡言,甘茂乃一大男人,如何生得孩子?”

  甘罗笑道:“大王息怒,如若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又怎会下蛋呢?”

  秦武王听了,无言以对,只得撤回了原旨。

  惶恐不安的甘茂,因了孙子甘罗的智慧,这才度过了难关。

  小甘罗的聪慧,迅速传遍四方八面。甘茂更是引以为豪,出门访友拜客,总是把这个小孙子带在身边。

  一天,甘茂去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府上作客,自然小甘罗也一同去了。

  这吕不韦原是卫国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大商人,很有经商头脑,白手起家,擅长低买高卖,贱进贵出,因此积累了千金家产。

  吕不韦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投机家,又是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的开创者,被称作中国商人的鼻祖。他还是官商勾结的始作俑者,开了商人从政的先河。

  吕不韦最为经典的杰作,是其发明的“奇货可居”理论。这一理论,他不仅用于经商,而且用于从政。

  据传,一次吕不韦到赵国做国际贸易,在首都邯郸街头,偶然看见了一个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一问,方知那人名叫异人,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因其母夏姬失宠,故被送到赵国做了人质,被称作质子异人。

  吕不韦具有非同寻常的辨别力,不仅识货,而且识人。

  他发现异人虽衣冠褴褛,蓬头垢面,但不掩气宇轩昂,不失皇室贵胄之气,于是突发奇想,大笑道:“此人奇货可居也!”

  意思是说,这异人如同一件珍稀的货物,可先囤积起来,以后等待机会成熟,一定会发一笔大财!

  与此同时,一个大胆的投资计划已萌于心中。

  于是,吕不韦抛开已是轻车熟道的商界,开始了一场空前的政治赌博。

  一日,他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见吕不韦一副商人模样,异人笑道:“你且先光大了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异人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异人恍然大悟,就留吕不韦经常一起深谈,并与他共谋回国大计。

  经吕不韦多方周旋,费尽心思和钱财,异人后来终于回到秦国,并得到华阳夫人、安国君和秦昭襄王的宠爱,更名为子楚。

  不久,昭襄王去世,立安国君为王;后安国君又逝,立子楚为王,号秦庄襄王。

  庄襄王子楚上台后,没有忘记他的大恩人。

  秦庄襄公三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从商人到政治家的大转身,登上了权倾朝野的秦国宰相的宝座。

  庄襄王去世,其子秦始皇登基后,吕不韦仍被拜为相邦,食邑十万户,号称门客三千,家奴万人,成了不可一世的大人物。

  为装潢门面,且让自己能流芳百世,吕不韦高薪聘请了上百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班子,专门撰写了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巨著《吕氏春秋》,洋洋20余万言。

  为了扩大该书的影响,吕不韦摇身一变,又成了中国最早的宣传广告大师。

  为达到让该书无人不晓的目的,吕不韦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书成之日,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上,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就赏给他千金。

  消息传开后,包括诸侯各国的文人墨客在内,纷纷前去碰运气。

  也许是无人敢招惹吕不韦,结果没有一个人对该书改动一字。

  于是,《吕氏春秋》成了所谓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与吕不韦的大名一并远播诸国,轰动海内。

  甘罗早已听说过吕不韦的传奇故事,吕不韦也久闻小甘罗的大名,这一老一少碰面时,居然一见如故。

  落座后,吕不韦见甘罗一副聪明伶俐的模样,便与他开起了玩笑。

  吕不韦问甘罗道:“小子为孙,猢狲为孙,此孙亦彼孙乎?”

  甘罗听了,知是文信侯在戏弄他,眉头一皱,迅捷地反击道:“侯爷也侯,猢狲也猴,文信侯为哪猴哉?”

  这句语带双关的话,与吕不韦先前的话相比,毫不逊色。

  吕不韦听了大吃一惊,但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十分欣赏小甘罗的聪慧与胆识。

  他对甘茂说:“令孙聪慧过人,可塑可造,能否让他拜于我的门下?”

  甘茂听了,喜出望外,文信侯是个权高位重的相国,很多豪门贵族想巴结他还不能,这个机会实在难得。

  甘茂正要回话,不想甘罗却抢先回答了:

  “侯爷赏孙猴,爷侯孙也侯。”

  吕不韦一听,更加喜欢他了。这小家伙黄口嫩牙,就敢言要封侯加爵,其志不小啊。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甘茂遭人谗毁,失去秦王信任,在秦国已无法立足,于是逃往齐国,做了齐国上卿,后卒于魏国。

  甘茂死后不久,甘罗无枝可依,便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做了吕不韦三千门客中的一员。

  那一年,甘罗十二岁。

最多关注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