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爱阅读>时代前沿>《品中国神童》

《品中国神童》连载——项橐(3)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4月09 15:07:09

  3

  项橐长到七岁时,其“神童”的大名已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鲁国。

  与此同时,一件更加匪夷所思的事,也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圣贤孔子,居然拜了七岁的小儿项橐为师。

  一个是先师至圣,一个是超人神童,这一老一少如果见了面,应该说不是一件小事,而且肯定还会发生什么大事。

  我们翻开史书一看,发现这还不能算是民间虚构,当然更非凭空臆造。

  我们不妨掐指算算,他们两人有没有见面的可能。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史书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江西婺源的《汝南项氏族谱》载:“项橐,字仲廉,鲁人,生周敬王丁未(公元前494年)三月十八日。”照此推算,项橐出生时,孔子五十七岁;项橐七岁时,孔子六十四岁。因此从时间上看,两人见面的可能是存在的。

  其次,从空间上来看。我们知道,孔子是鲁国人,项橐也是鲁国人,孔子家乡曲阜位于鲁西南,项橐家乡碑廓地处鲁南,两者空间距离不远。而且,孔子要从曲阜出发去看海,很有可能要经过碑廓,历史上孔子也确实东游看海到过碑廓一带。从空间上来看,两人见面的可能也完全存在。

  如果二人真是见了面,那么见面的时间,应是在公元前487年冬天,而地点就在碑廓。

  不过,对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见面,以及见面后发生的事件,史书只是简单概括为“孔子拜了项橐为师”,而对其原委和过程则语焉不详,这就把大量的空间让给了民间传说。

  相传那是一年的冬天,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东游观海,恰好路过碑廓。

  那是一个午后,父亲在坡上锄地,项橐带着几个小伙伴,在父亲锄地旁的驿道上堆石头玩砌城。

  大家玩得正高兴,忽闻车辚辚,马啸啸,只见西南驿道上缓缓驶过来一驾马车。车上坐着一位身材颀长的老者,长得天庭饱满,浓眉长髯。车后,还跟着一群弟子模样的人。

  驾车的也像个弟子,戴着头盔,身披铠甲,手里挥舞着一根长鞭,嘴里不断吆喝着:“闪开!闪开!”

  小伙伴见状,都纷纷闪到路两旁,惟有项橐依然独自站在他砌的“城池”前,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

  项橐当然不知道车上坐的是大圣贤孔子,也不知道驾车的是他的大弟子子路。

  子路急忙在项橐的“城池”前勒马停车,然后怒气冲冲跳下车,上前就要把项橐拉开。

  “且慢!”孔子在车上制止子路道。

  接着,孔子下车走到项橐面前,问道:“你这孩子,为何不懂得让路?”

  项橐回答:“不是我不懂得让路,而是你们不懂得避城。”

  孔子笑道:“城?……这分明是一条驿道,哪有什么城?你的城在哪里?”

  项橐道:“我的两腿是城门,后面四方堆砌的石块就是城郭。”

  孔子看了看,确实有些像。但仍不屑地说:“就算是城郭,也未免太袖珍了吧,它怎么拦得住我们的车马呢?”

  项橐道:“既然你承认我这是城郭,那你的车马就不能过去。”

  孔子有些尴尬,然后问道:“那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项橐反问道:“老人家,你说说看,从古至今是城郭应该躲避车马,还是车马应该躲避城郭呢?”

  孔子一时语懿,弟子们也都哑口无言。没办法,只好屈驾绕“城”而过。

  一群饱学之士居然败在一个黄口孺儿手下,孔子的弟子们很不服气,就想去刁难刁难项橐的父亲。

  子路走到正在锄地的项父面前,问:“你的锄一天锄多少下?”这个问题很刁,项父无法回答。

  这时,项橐赶来了,回答子路道:“你的马蹄每天抬多少下,我父亲的锄就锄多少下。”子路无言以答。

  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太聪明了,便下车认真端详项橐道:“孩子,你真是才智过人,不妨请问你的尊姓大名。”

  项橐回答:“免尊,我姓项名橐。”

  孔子听了大惊:“你就是那个聪慧超群的神童项橐?”

  项橐点点头,问道:“那请问老人家是……”

  孔子答道:“老夫孔丘,孔仲尼。”

  “哦,你就是那位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夫子。”项橐不卑不亢的说道。

  孔子笑了,并未生气,又说道:“小项橐,我们可否来比试比试,各出一道题考考,谁赢了就拜谁为老师,好不好?”

  项橐答道:“老人家,您不是开玩笑吧?”

  孔子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我说话算话。”于是率先问道:“天地人为三才,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

  孔子出的这道题,其实是一道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智力问答题,没人知道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因为无法计算。如果要回答,不能按通常的思路,得另辟蹊径。

  正当孔子得意之时,项橐不慌不忙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孔子一听很震惊,的确是每天只有一夜星辰,地上一年只有一茬五谷,这个回答虽不算精准,但非常巧妙,令他实在无法挑剔。

  第一个回合,孔子认了输,这下该轮到项橐发问了。

  于是项橐问道:“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人之二眉有多少根眉毛?”

  这道题与孔子出的题有些类似,但要按先前项橐的思路,还真不好回答。孔子又是皱眉头又是拍脑勺的,想了半天也答不出来,只好服输。

  孔子是个讲信用的人,当然要兑现先前的承诺,正当准备要履约拜师时,项橐突然脱了衣服,跳进了旁边的一口水塘中。

  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按礼,沐浴后方可行拜师礼,夫子你快下水来沐浴啊。”

  孔子道:“我不曾学过凫水,恐沉而不浮。”

  “不会吧,鸭子不曾学游,却生下来便浮而不沉。”项橐道。

  孔子答:“鸭子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

  项橐又问道:“葫芦无离水之毛,为何也浮而不沉呢?”

  “葫芦圆而且中空,故而不沉。”孔子回答。

  项橐又问道:“钟圆而且中空,那为何又沉而不浮呢?”

  孔子闻言,面赤语塞,再也无法回答,彻底认了输。于是设案行礼,拜了七岁的项橐为老师。

  这个故事本身很有意思,一个七岁小孩的聪明才智,超过了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且让孔子心服口服拜他为师。

  从孔子来讲,能屈身拜七岁小儿为师,正体现了他“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好学精神。

  从项橐来看,敢于与一代宗师的大圣贤斗智,且战而胜之,其大智大勇的神童形象已跃然纸上。

  当然,这个民间传说的可信度有多高,我们暂且不论,但它在民间流传两千余年而不衰,足见历史上真实的项橐,确是一位超群绝伦的智慧型“神童”。

最多关注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