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神童》连载——项橐(1)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4月09 15:11:29
项 橐
(春秋 公元前494年-前482年?)
无师自通,天赋其慧,七岁而为孔子师,声名驰誉列国,成为诸候争夺的“国宝”;超群聪慧竟招致杀身之祸,十二岁夭折令人扼腕叹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神童之一,典型的半神半人型超凡神童。
项橐,也许是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最早的神童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也许又是最早夭折的中国古代神童之一,仅仅活了十二岁。
不过,历史似乎对他的早死兴趣不大,只对他七岁时的一桩奇事关注有加。
西汉司马迁《史记·甘茂传》载:“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西汉末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载:“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东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云:“夫项橐七岁教孔子。”
南宋区适子《三字经》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些记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名鼎鼎的至圣先师孔子,曾经拜过七岁时的项橐为老师。
不仅史书记载,而且最近陆续从山东、陕北、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发现了不少孔子师问老子的画像石,孔子与老子之间总是有一个小男孩——专家学者们都说,那个小男孩就是在七岁时曾做过孔子老师的项橐。
在山东邹城博物馆,就有一块邹城出土的孔子师项橐汉代画像石。画像上的项橐仰望着高大的孔子,而孔子则躬身向项橐拱手作施礼状。
神童项橐,其故事早已从春秋战国末期就开始流传,并在汉代流布甚广,看来并非后人虚构,而是实有其人。
据史料记载,项橐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今天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一带,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
碑廓位于黄海之滨,北有圣公山,南有绣针河,山清而水秀,古往今来便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个地方,周朝时属于纪国,后并于莒,到战国时,莒国先被楚灭,后被齐吞,于是成为齐国的南大门。
关于项橐,官修史书虽多有记载,但大多只是提及他“七岁而为孔子师”的殊荣,对其具体事迹却未曾展开。
但是,项橐的故事却在民间枝繁叶茂,且有多个版本。这些传说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精彩,且赋予了项橐不少神的能量。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项橐,是一位“民间化”了的神童,是一位被“神化”了的神童。
本文叙述的项橐故事,主要依据项橐故里碑廓一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今天碑廓的圣公山下,有一个村庄叫袁家庄,有三条驿道在此交会。
袁家庄后,住着一户姓项的人家,娶了本地一个姓魏的姑娘做妻室。
这是一个典型的普通农村家庭,男耕女织,与世无争,邻里关系和睦,日子过得平淡无奇却还风调雨顺。美中不足的是,婚后五年了魏氏还没怀上孩子。
夫妇俩只得常常在月下烧香祈祷,希望送子娘娘能早日赐子与他们。
一日,魏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美貌的仙女,送她一物,名曰橐。说是这橐是个宝物,人间可盛粮,仙界可装宝盛智,有了它还可早得贵子呢。
果然不久,魏氏便怀孕了,夫妇俩这下高兴地合不拢嘴。
可魏氏是个闲不住的人,怀孕期间,依然在家织布煮饭,出门拾柴挖药。
四月初八这一天,她与邻居姑嫂相约,到圣公山上一个叫幽尔崮的山头去挖草药。
这幽尔崮山势险要,山顶却很平缓,以风光绝美而著称。明代山东日照籍贡生厉芳,曾有一诗赞幽尔崮曰:
崒嵂插天半,何缘一径通?
立身青障外,得句碧云中。
隔树樵声出,依岩雨气濛。
皋桥今在眼,谁与问梁鸿?
梁鸿是东汉时的文学家,与其丑妻孟光曾躲避汉章帝搜捕隐居霸陵山中,后藏匿于吴郡(今苏州)大户皋伯通家。在皋家,梁鸿埋头著书立说直至去世。成语“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即源于此。
到了崮顶,三人分头寻找药草。走到西北角,魏氏刚发现几株药草,正要躬身去采摘,突然感到腹中一阵坠痛。她知是要生产了,于是找了一片草丛躺下来。不一会儿,便生下一个男婴。
孩子哇啦哇啦哭声嘹亮,响彻山谷。
邻居姑嫂闻声赶来帮忙,见孩子脐带未断,母婴仍相连,便用随身携带的柴刀去砍。可两人又是砍又是剁的,忙了好一会儿,那脐带就是弄不断。
三人正纳闷间,魏氏突然想起,平时自己上山采药,经常被这山上的茅草叶子划破手指,割伤腿脚,何不用茅草叶子来试一试?
于是叫姑嫂二人弄来一试,果然凑效,茅草叶轻轻一割,脐带便断了。姑嫂二人,一个脱了上衣裹了孩子抱着,一个搀扶着魏氏,一同下山往回走。
这孩子一生下来便服软不服硬,刀枪不入,但就怕柔柔的茅草。
听说妻子在山上生了个男孩,丈夫早已赶上山来迎接。接过孩子一看,小家伙长得眼大圆亮,天庭饱满,像个小橐。他突然想起妻子所说的梦中仙女赠橐一事,于是对魏氏道:“这小家伙长得像个橐,干脆就叫他‘橐’吧!”魏氏点头称是。
于是,一个叫项橐的神童,便应了天时、地利降临到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