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看眉山>文化新闻

与三苏为伴 同时间赛跑 ——深切缅怀曾涛先生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9年04月28 11:05:53

2019年4月11日申时,惊悉曾涛先生已于午时病逝,悲悼不已。先生之音容相貌,历历在目,瞬间泪如雨下。

细算起来,认识先生刚好十年。2009年,刚进入三苏祠的我被安排在保管陈列研究部工作。最初,因其父曾枣庄先生之故,始识先生。先生面容清瘦,精神矍铄,处事干练,为人谦和。先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我曾就读于四川大学。先生打笑说:“华西与川大合并,我们就成了校友”。于是,我就成了先生的“师妹”,因此渊源,与先生平添了一份亲近。


此后,因枣庄先生年事渐高,三苏祠每有学术事务,皆烦先生代为转达或办理,所托之事,皆尽心办理妥当。

2013年,枣庄先生决定将从事三苏研究近四十年积存的数千册研究三苏所需的各种典籍、刊物无偿捐赠与三苏祠,其中不乏孤本与珍贵手稿。此事之成,先生出力甚多。

从有此打算,到签订捐赠协议、装箱打包、建成曾枣庄图书室,事无巨细,先生都亲力亲为。先生父子之举,每与人谈及,无不感慨其胸怀。先生为三苏祠之付出,我们将怀之于心,记之于册!

先生原本攻医,后弃医从文,致力于三苏文化研究。先生父子先后联合编纂出版《苏文汇评》《苏诗汇评》《三苏选集》《宋代史论分类全编》等多部著作,并在先生的协助之下,枣庄先生近年完成了《三苏评传》《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十种的出版工作。

编撰一部三苏文化大辞典,是苏学研究者多年的夙愿,但因涉及内容多、区域广、耗资大,提之多年而未付诸实施。2016年,在先生父子的振臂高呼下,《三苏文化大辞典》的编纂正式提上日程。

在这关键时刻,12月,先生查出自己肺癌,已是晚期。此时的他已面如枯槁。辞典的编撰,是坚持还是放弃?

“如果明天是最后一天,那就让我今天再做一些研究吧!” 先生如是说。此后,他不顾病痛,自费奔波各地,邀约当地学者撰稿;他争分夺秒地审阅初稿。

受先生之邀,我有幸参与了辞典历史文化部分词条的编写工作,最后完稿10万余字。每完成2-3万字,我就将稿子通过QQ发与先生。记得有次,我发过去已是晚上12点,想着太迟了,不便打扰,明早再电话告知。谁想,第二天一早,8点不到,先生就来电,告知稿子已收悉,将修改意见已经回传于我。

在我惊讶之余,关切问道,“难道您不休息吗?”先生答:“没办法呀!我时间不多了,必须争分夺秒呀!”在先生的坚持下,2018年终于完成了辞典全部的组稿工作,撰稿者100余名,字数300余万字。

令人感动的是,在先生无私精神的感召下,撰稿者均不计报酬。正因为《三苏文化大辞典》学术性,编纂体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该书入选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先生之功劳,灼灼可见。

《三苏文化大辞典》付梓在即,而先生已无缘以见。书成之日,当告祭先生,以慰其在天之灵!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愿先生一路走好!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周云容  文 / 刘清泉、宋明刚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