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年味风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04月03 11:24:02
红萝卜儿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要吃腊嘎嘎。
这是眉山人的一句关于过年的俚语,可以说,从腊月开始,吃成为各家的核心内容,从腊月到除夕,从初一到十五,餐桌上的美食,便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眉山人过年吃什么,在口腹之欲得到满足的同时,我们又有怎样的文化流传?
眉山人家里自制的腊肉
香肠腊肉和汤圆
约定俗成的好滋味
南方的年夜饭又称“合欢宴”,好吃的大菜应有尽有,然而总有些东西不可或缺,有道是“无此不过年”,这样才正宗。对于眉山人而言,自制的香肠腊肉是伴随整个春节的食物,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要吃到这些东西,我才感受到年味。”34岁的王文华是东坡区白马镇人,在他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灌香肠,虽然麻烦却别有年味儿。记得小时候看一家人富裕不富裕,就看这家人挂的腊肉多不多。”
腊肉、香肠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入冬腊月,农家开始宰杀年猪,留一些新鲜的肉过年吃,剩下的就用盐腌制存放,后来用松柏树枝熏烟,增加风味,这个风俗一直延续下来。洪雅老腊肉就是眉山腊肉的代表,十分好吃,声名远播。“我们还会用橘子枝桠熏肉,比松树熏出来的多清香,但颜色要黑一些。”王文华说。
包汤圆、煮汤圆是南方过年的保留节目,眉山人初一早起一定要吃汤圆,寓意“团圆”、“圆满”。做好的汤圆晶莹剔透,圆润可爱,有肉、甜汤圆之分,肉汤圆鲜香,甜汤圆做成红糖或芝麻馅儿,咬一口,“幸福甜蜜一整年”。
小时候,大致因为物质匮乏,小孩们无一不盼着过年。如今对过年的盼望,则更是对过年气氛的热爱,又或者爱着春节带给人许多回忆和幸福感。
香肠、腊肉、汤圆,便是眉山人吃出来的浓浓年味儿,更是饮食习俗文化的延续和流传。
眉山传统年货小吃枕头耙
传统小吃枕头粑
年味中的小吃记忆
眉山有吃红萝卜盼过年的习俗,有句俗话是“红萝卜儿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又要吃腊嘎嘎。”
如今过年,市场上什么都不缺,可一到过年,许多家庭仍然会准备一种传统小吃“枕头粑”。枕头粑是眉山最常见的一种年货,也是正月间走亲访友的礼物,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家家户户都要做来吃。
今年71岁的周俞成是东坡区永寿镇人,以前每到腊月二十三,他便要和老伴儿何意萍开始做枕头耙。“糯米兑入饭米,加水磨成米浆,然后装进布口袋里滴干,把干粉拍平,裹起粑叶蒸好,冷却后放在太阳下面晒。”
其形状像个枕头,质地似年糕,但吃法和味道绝然不同。油煎后淋上红糖甜吃,煮粥、煮醪糟、煮粑汤,味道都十分美。
而今何意萍去世两年,周俞成依然每年坚持做枕头耙。老人眼带回忆和眷恋,枕头耙更意味着他与妻子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平凡却隽永的感情。
看到枕头粑,道一句“过年了”。它不仅仅是最有眉山特色和别样风情的传统小吃与年货,更成为一种眉山文化,不知什么时候就延续了下来。
餐桌上的腊肉
东坡肘子搭配鱼 饮食文化有传承
从南到北,觥筹交错,鸡鸭鱼肉,把酒言欢。眉山人的年夜饭餐桌上,以前都有一道菜,“东坡肘子”。
“现在讲究的家里还是会吃东坡肘子,但平时也能吃到,就比较少。我们家每年还要吃鱼,父亲会把鱼尾剪下来贴在墙上,还不能把鱼都吃完了,要剩下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年年有余’!”28岁的眉山人林晗说。
这些都是对眉山的年夜饭极其微小的探寻。有些吃食,无论家庭条件如何,过年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都是餐桌上的必备品。“其实是一种社会风俗,现在许多年轻人并不在意,是因为物质不再贫乏,美食的吸引力减小。”林晗表示。
(本报记者 李泓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