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共名山 三苏父子集体雕塑展风采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03月21 11:40:33
风雨共名山”三苏父子集体雕塑。
风雨共名山”三苏父子集体雕塑正式完工,工作人员一起合影。
三苏父子“集体像”广受好评
“来到三苏纪念馆真是大开眼见,特别是以三苏父子为主题的雕塑,让人对三苏父子的认识更形象化了……”9月13日,来自广安的李明到我市的三苏纪念馆参观后激动地说,他是第一次来到眉山,博大精深的三苏文化深深地震撼了他。
其实,近年来,不少人和李明一样千里迢迢来到眉山只为更加真切地了解三苏父子曾经生活的地方,而不少人走进三苏纪念馆,都会被巨大的三苏父子雕塑所吸引,详细的看着相关介绍,了解雕像所表达的含义,体味不一样的三苏文化。
仔细观察这座雕塑,只见头戴发巾的苏洵,坐在之前,左手伏案,右手扬起,指向远方。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站立父亲身后,苏轼头微微扬起,眉目之间,意气风发。苏辙头微微下底,表情严肃,面带沧桑。这座长13米、高8米的雕塑名叫“江河行大地,风雨共名山”!
“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我市著名文化名人王晋川介绍, 此次雕塑的主题是根据概括评价三苏父子一生的对联来定的,确定了主题之后,又经过了七次修改方案才最终确定由江山万里图中岷江段最为背景,这样既有地域性,又符合三苏父子诞生在眉山这个史实。
“苏洵作为尊长坐在两兄弟的前面,前面的摆台既可以看作是古琴,也可以看作是书案,更有指点江山、指点两兄弟人生轨迹的意味。苏轼的面部 眼神深邃、坚定的、有担当的,其像气韵十足,因为苏辙十分崇敬兄长,眼神更为谦恭一些。” 王晋川表示,雕像中的父亲苏洵,年龄大约50岁左右。为体现对其尊敬之情,在构思时,便让苏洵伏案坐在前。苏轼和苏辙兄弟,年龄30多岁。现实中,苏轼比弟弟苏辙要矮一些。不过,在这幅作品中,苏轼比弟弟要高出半个头,寓意苏轼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要更高一些,也赢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认真创作,不放过一丝瑕疵。
精心创作展现三苏父子风采
倍受好评的三苏父子集体雕塑,是由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教授创作的,于2016年1月10日正式完工。霍波洋回忆,在2015年,他受三苏祠博物馆之邀,慕名来到眉山考察。来之后,他得知三苏祠博物馆、三苏祠纪念馆正在紧张地修缮之中。“除修好房子,我们还要给里面增添更多有分量的文化。”霍波洋听闻三苏祠博物馆负责人用意,加之他是苏东坡的粉丝,便欣然接受了以三苏祠博物馆馆内长对联为内容,创作一幅三苏父子雕像的任务。
要将崇拜的人物塑造出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霍波洋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学习了三苏父子有关的故事和诗词,以更好表现三苏父子的神态;在网上找了许多三苏父子的照片来一一琢磨,找出与三苏父子最为接近的艺术形象;2015年6月,他还到眉山进行了实地走访、考察,看了许多三苏父子雕像;等待实际创作之时,他心中早已胸有成竹。为了更好地展现对联的精髓与三苏父子的神韵,霍波洋与王晋川还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后商定,从对联中摘取了十个字,作为这次创作主题:江河行大地,风雨共名山。
尽管准备充分,进入创作阶段,霍波洋仍旧十分小心翼翼,他先制作了50公分的小样,经过反复琢磨、讨论之后又制作了二分之一大小的泥塑(按实际雕塑比例)……为了展现三苏父子“如高山一样文学地位”,他可谓煞费苦心。作品运用圆雕和浮雕相互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人和景,置身重达150吨石材之上。正式安装之时,他更是在眉山住了下来,每天都亲自指挥工人们施工,经过半年时间之久,命名为《风雨共名山》的三苏父子雕塑才在三苏纪念馆内全部完成。“我对这个作品是比较满意的,虽然辛苦,却倍感欣慰。”霍波洋教授开心地说。
苏洵。
三苏父子主题雕塑见证三苏新风貌
“对于这座集体雕像作品比较满意,无论是神态、体态还是表现形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三苏父子雕像是此次博物馆5个展厅当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三苏父子雕像完工,是见证三苏新风貌的点睛之笔。
原来,千载诗书城眉山,孕奇蓄秀,人文荟萃,三苏则是这座文化名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三苏古祠,一方圣土,厚重源远,是历史悠久的三苏纪念胜地。李林说,三苏祠供世人纪念、瞻仰圣贤,故居原状复原,功能侧重吸引、推广、传播,三苏纪念馆展出三苏生平、文化成就及影响,功能侧重于研究、交流与传播。由此构成三苏博物馆整体展示体系,更好地实现三苏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而三苏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的设计是着眼于两处相互呼应和互补的。
“三苏纪念馆力求突出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创新。”四川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所李林表示,三苏纪念馆是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人物纪念馆,展陈设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陈列手段,通过场景复原、艺术创作、多媒体技术塑造三苏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三苏生平事迹及其杰出成就。
李林介绍传统人物纪念馆的展示侧重于人物生平年谱的构建,力求展示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三苏生平事迹灿若繁星,其作品成就浩如烟海,如何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充分展示三苏事迹、塑造人物形象、传播三苏文化,这是设计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于是,策展人根据现有展示空间和展示资料进行合理规划,大胆突破传统的“年谱式”展示方法,通过场景化的构建,将三苏人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故事集中展示,形成人物、故事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的陈列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五大经典场景的构建。
这其中,三苏父子雕塑无疑是这五大经典场景中的重头戏,为了更好地展现三苏父子的气韵,雕塑所用的材料是专门从葡萄牙进口的米黄色石材,此种石材纹理很少,色泽温润,没有色差,有很好的压光效果,光线打在雕塑上显得十分柔和。同时,该座雕塑还结合了圆雕和浮雕两种表现形式,让人在观赏雕塑的时候有一种由近及远的纵深感。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