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龙门阵

仁寿出了个“红岩英烈”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2月03 11:23:49


  含着热泪绣红旗,

  线儿长,针儿密,

  含着热泪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走,

  绣出一片春消息。

  这是歌剧《江姐》中一首令人热泪盈眶的歌,叫做《绣红旗》。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在历史的真实事件中,绣红旗其实并没有发生在“活棺材”渣滓洞的女牢里。红旗的制作者也并非是江姐及其狱中的姐妹们,而是另有其人。

  在这里面,就有一位来自仁寿的“红岩英烈”,他叫丁地平。在《红岩》中,创作了以他为原型的人物——丁长发。

  在真实的离市里,他和江姐、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等一样,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平凡的他,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一生?这位其貌不扬的农村少年是如何蜕变成为让后世敬仰的“红岩英烈”的?身处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重庆,身处在浓烈的白色恐怖之中,他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他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部红岩,让无数热血青年牢记终身.jpg

一部红岩,让无数热血青年牢记终身。

  一

  去重庆旅游的人,不能不去歌乐山。去过歌乐山的人,一定会对长篇小说《红岩》中那“两口活棺材”更为印象深刻,一为白公馆,一为渣滓洞。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是两个著名的监狱,因迫害了太多太多的革命者而成为了白色恐怖的象征,从而被革命者诅咒为“活棺材”。时至今日,“红岩英烈”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史诗般时代特点的英雄称号,而因青山有幸埋忠骨,歌乐山的这两口“活棺材”也已然成为一处使后人缅怀英烈并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

  今天,当五星红旗在神州大地的半空中高高飘扬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面与众不同、意义非凡的五星红旗。

  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与我们所看到的五星红旗并不一样,它是一面由红色的绣花被面做成的红旗,旗面上排列着五颗用黄纸制作而成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位置与今天我们熟知的五星红旗上的大相径庭。

  之所以说它意义非凡,是因为它特殊的制作时间、制作地点、制作人物赋予了它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单从外表来看,就不难得知,这并不是一面普通的红旗,尽管它依然红得那么鲜艳,但是,它的旗面上却满满地承载着岁月流淌过的深深的印痕。这面陈列在纪念馆里供人参观的红旗,究竟要向世人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它与现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并不一样?为什么每一位前去参观它的游人、观客都清一色地表情肃穆?这其中,究竟暗藏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二

 “含着热泪绣红旗,

  线儿长,针儿密,

  含着热泪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走,

  绣出一片春消息。

  ……”

  这是歌剧《江姐》中一首令人热泪盈眶的歌,叫做《绣红旗》。除了在这一歌剧中,电影《在烈火中永生》也有一段绣红旗的场景,同样让人心生感动。

  然而,看过重庆市2006年末《红岩》档案解密展的人就会知道,展会上公开的那一份由《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写的两万多字的秘密报告清清楚楚地告知世人,绣红旗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活棺材”渣滓洞的女牢里,而是发生在“活棺材”白公馆的男牢平二室中。红旗的制作者也并非是江姐及其狱中的姐妹们,而是从监狱中死里逃生的罗广斌以及壮烈牺牲的丁地平、陈然、刘国志等人。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之时,重庆仍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7天后,在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公馆监狱里,被关押在平房二室的狱友罗广斌、丁地平、陈然、刘国志得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旗是五星红旗”这一消息之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即决定在监狱内自制一面五星红旗,准备在重庆解放的那一天,打着这面五星红旗冲出狱门,迎接胜利的到来。

  监狱中什么都没有,用什么做旗帜呢?沉思之中,罗广斌的目光正好落在红色的绣花被单上。于是,旗面的材料就有了。可用什么做五角星呢?谁也没见过五星红旗的样子,国旗,它究竟是什么样儿的呢?……

  有人认为,五角星成一字儿在红旗中央排着;有人认为,五角星应成圆形排列,象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战斗;有人主张五角星用黄色,代表中华民族;有人又主张五角星用白色,因为星光是白色的。经过讨论,狱友们达成了一致决定:五角星用黄色,一颗星放在红旗的中央,四个星放在红旗的四角,象征着祖国四万万同胞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说干就干,罗广斌、丁地平、陈然、刘国志等人便用小刀在黄纸上精心地刻出五颗星,用早上吃的稀粥,把五颗星细心地粘贴在旗面上。

  红旗制好后,狱友们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小块,秘密地珍藏起来,他们要等到解放那天,打着这面红旗,冲出去。那天,平房二室内响荡着参加这面红旗制作的“狱中斗士”慷慨激昂的声音——

  “我们有床红色的绣花被面,

  把花拆掉吧,这里有剪刀。

  拿黄纸剪成五颗明亮的星,贴在角上,

  再找根竹竿,就是帐竿也罢!

  瞧呀,这是我们的旗帜!

  鲜明的旗帜,腥红的旗帜,

  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

  美丽吗?看我挥舞它吧!

  别要性急,把它藏起来呀!

  等解放大军来了那天,

  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红旗,

  洒着自由的眼泪,

  一齐出去!”

  然而,由于敌人的抢先屠杀,丁地平、陈然、刘国志等人没能等到举起大红旗冲出去的那一天,就倒在了黎明之前,而罗广斌则脱险成功。解放后,罗广斌回到原来的牢房取出了这面特殊的红旗。

  这是六十年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暗藏于其中的、更不为人所知的是,这面“狱中红旗”的制作者之一丁地平还是一位农民出身的仁寿人。

  这是一位怎样的仁寿人?为什么农民出身的他不好好地呆在仁寿,而会身处重庆的监狱之中呢?他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丁地平的插画.jpg

丁地平的插画

  三

  在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世人能看到的关于“红岩英烈”丁地平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句话——“丁地平(1911——1949年)四川仁寿县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仁寿县借田地区党组织负责人。1947年领导仁寿农民武装起义,失败后转移重庆,1949年5月被捕,是‘狱中红旗’的制作者之一。同年11月27日殉难于白公馆。”

  而在《红岩》这本小说中,以丁地平为原型塑造的丁长发则是这样被描述的:“一个靠近墙角的人,两腿肿胀,乌紫发黑,双手捂住下巴,噙着杆黄泥巴烟斗,闷声不响。”如此老练、沉着的一个人,如此其貌不扬的一个人,他身上的伤痕充分表明了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呢?

  查阅资料可知,丁地平,原名丁青云、丁志诚,化名丁文,1911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一个佃农家庭。1929年入私塾,1931年就读于成都的一所中学,并参加抵制日货运动。求学中途因生活所迫辍学在家种菜,又曾被军阀抓去关在军营服杂役,挨打受骂,越墙逃跑回家后,仍读私塾,改名为地平。1938年,在金陵大学借田农业补习学校半耕半读,两年后毕业留校工作,曾任教员、农场管理员等职。在此期间,阅读一些进步书籍,懂得不少革命道理。

  丁地平生平最厌恶的就是不平等,他痛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在读私塾的时候,丁地平就曾问过父亲:“我们种的粮食为何要交绅粮?”并感慨道:“中华中山,中正不正;民族民主,民生怎生?要实现地平理想,只有跟共产党走。”

  1941年下半年,丁地平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所在——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以农校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秘密传送《新华日报》,积极进行抗日宣传,组织“读书会”,并恢复了被国民党三青团破坏的中共仁(寿)、彭(山)、华(阳)特区委的部分工作。

  1944年春,丁地平领导中共煎茶、刘公、借田等乡中共党支部的工作,扩大“青年会”,在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石膏铺、老君场、工峨山一带,发展中共党员,派人打进借田等三乡的一些保甲、袍哥、乡公所里,利用了敌人固有的矛盾,削弱了敌人的反共力量,领导群众开展“抗丁抗粮”运动和反饥饿斗争,强迫借田绅粮同意“二五减租”。

  1947年秋,“川康边人民游击队川南分队”正式成立,丁地平任川南分队政委。丁地平拉起队伍爬上龙泉脉的二峨山,会合另一支游击队,准备到洪雅山区打游击,迎接全国 解放。农历7月21日,丁地平领导“七二一”武装起义,在攻打借田街时,丁地平冲锋在前,腹部重伤,仍不下火线,继续指 挥作战。这次战斗大获全胜,攻占了伪区署,夺得一批枪支弹药。受伤后的丁地平于1947年11月底化名丁文,到重庆中央医院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重庆的革命生涯。

  然而,正是1949年胜利在望的时候,由于叛徒出卖,丁地平却于5月21日不幸被敌人逮捕。由于不配合特务们的审讯,他受尽了严刑拷打,还被转移到了当时被称为“活棺材”的白公馆,于1949年11月27日壮烈牺牲,时年38岁。

  至此,这位仁寿籍革命志士结束了他短暂却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正如诗人臧克家诗中所言“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作为一名红岩英烈,丁地平无疑是那一个永远都活着的人。

  六十年之后的今天,在游客们参观歌乐山“活棺材”中的老虎凳、铁镣、手铐、斧头、钉子、虎尾棒、电椅子等种种刑具时,那种对革命烈士肃然起敬的情感油然而生。六十多年前,在受尽这些名目繁多的刑具折磨的时候,革命志士们究竟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在死亡面前,他们又是如何展现那种大无畏的魄力的呢?


  四

  时间回到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无疑是黑暗、血腥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一场持续三天的灭绝人性、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开始了。

  然而,在死亡面前,革命者并没有惊慌,没有哭泣,有的只是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作为白公馆头一批被杀害的革命志士,丁地平显露出来的,更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在“11.27”大屠杀幸存者的文字里,关于丁地平就义的场景是这样的——“当特务叫道:‘丁地平出来。’老丁毫无惧色地回答:‘你们的丁爷爷来了!’他从容镇静地站起来,和室内难友拥抱、握手告别,然后昂首挺胸跨出牢门,高呼口号。敌人按下他呼口号时举起的右手,与刘国志铐在一副手铐上,但他举起左手仍喊:‘打倒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十分壮烈地走上刑场。敌人认为他是仁寿县领导一千多农民起义的首领,枪杀时给他个人单独锁上手铐,挖了尸坑杀害。……”

  这么一个视死如归的革命者,这么一个沉着冷静的老大哥,这么一个爱憎分明的共产党员,这么一个朴实直率的仁寿人,这么一个令人永难忘怀的红岩英烈!丁地平留给世人的,除了沉痛的哀思,还有无限的敬仰!

易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