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龙门阵

红军长征曾路过丹棱?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2月05 16:35:00


  红军长征曾路过丹棱?

  这个声音,乍听起来似乎有些无厘头:丹棱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红军为何要选择从此而过?这种说法究竟缘起于何处?

  众所周知,红军长征起始于1934年,终止于1936年,距今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如果今天的我们要去找寻支撑起这种说法的凭据,那么,是否能找到当年亲眼目睹过这一场景的老一辈呢?如今的丹棱县张场镇是否还保留着红军长征时在此驻留的痕迹呢?……

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jpg

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

    一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神州大地,中华民族陷入险境——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并使红军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全陷于被动,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

  同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为保存革命果实,被迫开始了战略性大转移——长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8万余人,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鄠都出发,向西突围,开始了悲壮而又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两万五千里,经过12个省份,其间还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终于用血肉之躯写就了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今天,翻阅历史书籍,我们不难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上赫然标明着四川的名字,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一个幅员面积为44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万的小县丹棱却也响荡着一个振振有词的声音——红军长征曾路过丹棱,红军还曾在丹棱县张场镇停驻了三天三夜。

  这个声音,乍听起来似乎有些无厘头: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红军为何要选择从此而过?这种说法究竟缘起于何处?红军长征起始于1934年,终止于1936年,距今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如果今天的我们要去找寻支撑起这种说法的凭据,那么,是否能找到当年亲眼目睹过这一场景的老一辈呢?如今的丹棱县张场镇是否还保留着红军长征时在此驻留的痕迹呢?……

  笔者踏上了丹棱这片热土,意图通过寻访一些人、一些物来考证“红军长征时经过丹棱县”这一声音的真实性。

“红军井”依旧在,只是被丛生的杂草掩盖住。.jpg

“红军井”依旧在,只是被丛生的杂草掩盖住。

  二

  据《丹棱县志》第920页记载——“老红军瞿恒洲,四川丹棱县高桥乡(今双桥乡)瞿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初任通讯员、班长,随同部队长征。后历任红军、八路军朱德总司令部警卫排排长、警备连长……”

  正当笔者苦于无法采访到革命老前辈瞿恒洲的时候,年过六旬的丹棱县文联副主席郑林森表示,他是《丹棱历史》的编撰者之一,曾经采访过老红军、时任丹棱县供销社联合社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的瞿恒洲前辈。

  在采访过程中,老前辈瞿恒洲对郑林森讲述了他偶遇中国工农红军继而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并随同部队长征的经过。

  那是1934年的冬天,瞿恒洲从家乡高桥瞿坝出发,经丹棱县张场到名山县马岭赶场买牛。走到半路上,瞿恒洲遇到了一支从雅安方向来、去洪雅侦察回来的红军小分队。红军向瞿恒洲打听从顺龙乡去名山县马岭的情况和线路。瞿恒洲此前对红军已有所了解,便主动提出为他们带路,由此一路绕过场镇,专程走没有人烟的地方,终于到达了名山县百丈镇。

  正是这一偶遇,让瞿恒洲与红军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也让他更深地了解到红军是为国为民的军队。这一路下来,瞿恒洲便向红军坦承了自己想参军、想和红军一起长征、一起北上抗日的想法,红军问了他几个问题之后欣然应允了他的请求。

  那个时候,红军的处境极为艰难,瞿恒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假思索地将自己之前带着的去买牛的二十多个银元献给了红军,并随红军经川南、川西北到达川北中坝。之后,瞿恒洲便在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30军30团担任通讯员的职务。

  在整个长征途中,瞿恒洲英勇顽强,坚持北上抗日,因此,在长征途中的西康道府由连长李天成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初任通讯员、班长、并留在朱德身边,担任警卫工作。瞿恒洲随部队长征,在翻雪山、过草地时,担任朱德警卫排长,保护朱德长征。有一次,朱总司令生病了,瞿恒洲咬着牙硬是把他背过大雪山。之后,瞿恒洲到了延安参与抗日战争,由于表现优秀,他升任为朱德警备连连长。

  如此一来,根据郑林森口述的革命老前辈瞿恒洲的经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1934年冬天,有红军从丹棱县张场镇经过。

  然而,口说无凭,既然我们无法从瞿恒洲老前辈口中亲耳听到这些话语,那么,单凭郑林森的讲述,这样的结论,始终是无法在现实中站稳脚的。

  当地的老百姓是否是“红军长征曾从此经过”的知情者呢?我们能否在张场镇找寻到当年长征时红军经过的蛛丝马迹呢?如果确有红军经过,那么,他们是从何处来,又是到何处去呢?……

  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号,让一切显得那么得不确定,“红军长征经过丹棱”这一寻访之旅越发扑朔迷离起来。

红军自洪雅而来,经丹棱,向名山而去。.jpg

红军自洪雅而来,经丹棱,向名山而去。

  三

  丹棱县张场镇位于丹棱县西北部,地处名山县、洪雅县、丹棱县三县八乡(镇)交界处。

  在张场镇人民政府,笔者得知,当地确实流传着“红军长征从此经过”的说法,据说当地还有一口井,就因为和当年路过的红军有关而被老百姓称为“红军井”。

  “红军井”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它和红军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现在,这口井身在何处呢?

  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在峨山村问到了红军井的下落。在村民们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隐藏在水泥公路一旁丛生的杂草中的一处水凼凼,村民们都说,这就是那口被称为“红军井”的井,因为毕竟时隔几十年,又加上前些年修筑水泥路,这口“红军井”便少有人问津,被埋没在杂草丛中。

  曾任峨山村六组生产队长兼会计的傅国清已经80几岁了,对村里这口“红军井”的故事,他了然于心。他对笔者说,这口井是为了纪念红军而被称为“红军井”的。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一支红军队伍经过这里,口渴了便在路边上的一口井喝水,红军战士喝完水发现这口井的井沿是垮塌了的,便二话没说帮当地老百姓将井重新砌好。当地老百姓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为了纪念帮助老百姓做好事的红军,他们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一直到现在,这口井虽然被掩藏在杂草丛中,但井水却始终甘甜清凉。

  83岁的峨山村村民张玉莲曾听家里的老一辈们说起过红军长征时经过这里的故事。那个时候,峨山村还是一片树林子,村里只有一条小路盘旋在山区。她说,最初只看到三个红军,是在前面探路的,后来才见到有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前进。家住峨山村一组的刘长征今年70岁,他清楚地记得,他曾陪同《情系老峨山》一书的作者张敏芳走过一段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那是徐向前、李先念领导的红军队伍,在很多地方都张贴着“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以及与北上抗日相关的大字标语。

  有知情者带笔者前往那一段红军长征时经过的老路。那是一段石板铺就的小路,在山间弯弯曲曲地盘旋着,向着雅安市名山县蜿蜒而去。而在这条小路延伸的方向,名山县百丈镇矗立着一座纪念馆,为纪念百丈关战役而修建的。据史料记载,1935年11月中旬,徐向前元帅曾在此地召集红军和群众集会。

昔日三个红军在此向村民张玉莲的长辈们探路。.jpg

昔日三个红军在此向村民张玉莲的长辈们探路。

  四

  一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丹棱籍退休教师对笔者解说了他个人的看法。他说,红军长征时在四川经过了70多个县,说他们经过了丹棱县,是很有可能的。

  当时,国民党为了防止红军攻打成都,除了在蒲江、眉山、新津等县驻扎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外,还要求各地国民党县党部组织“民团”配合作战,企图阻止红军进攻成都,并借机歼灭红军。国民党丹棱县党部奉上级命令,把丹棱县的青壮年组织起来,组成“民团”集中训练两个多月。

  训练地点就在丹棱县文武庙,县内共有300多人参加。“民团”是专门用来防止红军从丹棱经过去蒲江、成都的,他的父亲也被迫去那里集训了两个多月。听老一辈子说,红军长征经过丹棱县是两次。一次是1934年冬,一次是1935年冬。红军经过丹棱县是分几路进行的:有的是从雅安、名山县来,有的是从洪雅县草坝、中山等地而来,有的是先头部队搞侦察来的,有的是来搞粮食等大部队来的,有的则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打乱敌人布防的……

  据《洪雅县志》记载:“民国24年(即1935年)1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一支小分队北上,路经洪雅,去丹棱、名山、雅安等县。” 而据张场镇峨山村村民讲述,中国工农红军自洪雅而来,途经丹棱县仁美镇、高桥乡,到张场镇地界后,先后经过伏虎寺、杀人沟、风吹店、桅杆山、龙泉庵、白马桥、刘店子、崖屋子、白岩场、万坪、余沟,到达名山县马岭、百丈等地。

  如此说来,红军长征曾路过丹棱,应当不是空穴来风。

 易可可/文 涂志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