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访古 百年宅院道沧桑
——探秘曾家园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2月10 11:32:28
斜风细雨中的吊脚楼
这是一座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走来的小镇。依着山,傍着水,大自然赐予了它无与伦比的美丽,为何它最为耀眼之景却是一座只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宅院?
这是一座怎样的宅院?为什么不算高龄的它能跻身眉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并于2006年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建有四个四合院、三个戏台等,足以揣测出主人昔日的豪华气派,那么,这究竟是何人的宅院?此人是否非富即贵,或是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
绕墙行走,会发现这座宅院的墙根修建得如锯齿一般参差不齐,这是由于宅院的设计建筑者的疏忽所致,还是另有所因呢?
柳江古镇老街风貌
一
出洪雅县城,往西南方向行进二十五公里左右,便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镇映入眼帘。小镇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做柳江。镇如其名,依着山,傍着水,可以说,大自然赐予了它无与伦比的美丽。可惜的是,它的美丽,因为种种原因,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是一座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走来的小镇。岁月让它披上了一身的古朴与沧桑,却也让它愈发得风姿绰约。绍兴十年(即公元一一四零年),它以明月为名诞生,后于明末改名为三溪场,又于清朝雍正十二年(即公元一七三四年)易名为柳江场。
镇子取名为柳江,莫非这场镇上真有那么一条名叫“柳江”的水流,而场镇因水流而得名?若非不是,又是出于何因呢?八百多年时光的沉淀,落在小镇上留存至今的,究竟还有些什么呢?
曾家园
二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为古镇更添了一份烟雾迷蒙的美感。看着山、水、古镇轻烟缭绕,更显神秘色彩,宛如一位蒙着薄纱的女子,不觉有些窃喜地驻足欣赏。
或许是镇上的居民并不多,又或许不是旅游旺季,古镇显得有些寂静而落寞。然而,小卖铺的老板却格外热情,乐不可支地将古镇景点及其相关的一一推荐。
“三面环苍山,双江圈古镇。”这说的是,柳江古镇三面环山,东有花溪河,西跨杨村河。原本以为镇子是因柳江这条水流而得名,谁知,柳江名字的由来,归因于柳、姜二姓。清朝中期,居住在镇子上的柳、姜二姓族人合资在场镇上修了一条石板长街,于是,场镇便被更名为“柳姜场”。至于后来为何“姜”变成了“江”,则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因“姜”、“江”二字的口音相同而被误写成了“江”,也有人说,这里确实有一条江,就是起源于瓦屋山流入青衣江的花溪河。
清一色的木质结构老房子、临河而建的吊脚楼、巍然挺拔的参天古木、盘根错节的老树根、穿镇而过的河流、极具特色的天井、长在石板或瓦片上的青苔……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小镇一路走来留下的旧日痕迹。
在细雨中,越发觉得这是一座因水而灵动的小镇。流水穿街而过,古镇的街道自然而然地湿漉漉了起来;不知名的小花草随意装点着水边,古镇瞬间活泼了起来。
渐渐地,雨下得大了起来。于是,又回到了那位热情的小卖铺老板处。闲聊时得知,这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虽有山水环抱、双江合流的天然画卷,名扬省内外的“鹤舞千年树”,巧夺天工的巨榕吊脚楼等众多得力的景点,但最为耀眼的景点,却是一座仅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宅院——曾家园。
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宅院?不算高龄的它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古镇柳江最为给力的景点呢?这座宅院又是何人修建的呢?
曾家园建筑细节图
三
曾家园就在柳江新街旁,一眼就能看到。
这是一个坐西朝东的院子,大门面向花溪河。奇怪的是,临河的一面面墙或楼凹凸弯拐,形状似乎残缺不全,尤其是那一排楼房,就如同锯齿一般参差不齐。绕墙行走,大有一番犬牙交错的感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宅院的设计建筑者的疏忽所致,还是另有所因呢?为什么这曾家园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结构完全不一致呢?
工作人员介绍道,曾家园是柳江的一大景点,如果柳江是一条龙,那么,曾家园就是这条龙的眼睛。因其前依花溪碧水—杨村河,后靠苍翠青山—老君顶,所以有“半潭秋水一房山”的美名。
曾家园始建于民国十六年(即一九二七年),至今仅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这座历时十年建成的宅院,据说耗费了3650担谷子,3650两黄金,3650两白银,整整耗时3650天。提起曾家园的由来,得从一位姓曾的柳江人开始说起。
他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曾壁光。清同治年间,曾壁光曾任贵州巡抚,据史载,曾壁光曾奉诏教授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和第七子醇亲王。醇亲王为光绪皇帝的父亲。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把曾壁光是“光绪皇帝父亲的老师”作为一种荣耀。当然,在柳江小镇上,也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传说,“天子门生,门生天子”说的就是曾壁光,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考证。然而,曾壁光的书法,却是让人啧啧称叹的,铁画银钩,如刀刻成。
而曾家园的主人名叫曾艺澄,据说是曾壁光的第三代后裔,曾就读于重庆大学建筑系。曾家园就是由他自行设计的,总建筑面积达5800平方米,全系木质结构,其建筑格局以繁体“寿”字摆布,一因曾艺澄的父亲曾益寿名字中有“寿”字,二因顺应了中国人长寿的愿望。也正是因为临河一带刻意追求“寿”字的形状,其围墙、楼房的结构如同锯齿一般,凹凸弯拐,显得十分奇怪。
曾家园整个建筑呈“品”字形,东面为中式建筑,西面为西式建筑群。大院由两个院落群组成,为曾艺澄、曾博如两兄弟的财产,共有3个花园,3个戏台,4个四合院,1幢三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的楼房。其中,三戏台的方向、形制各异,大小四合院、八字龙门九曲桥、小姐绣楼观景台、大宅院的亭台窗棂蒙尘积垢,斑驳残破,但曾家园的挑檐、楼廊依然有着往昔的神韵与辉煌,显得那么精美。
继续前行。进入大门,是曾家园的前院,左边是一个戏台,戏台下是一个水池,既可以养鱼种莲,又可以起到消防水池的作用。这里的戏台是长工们看戏的地方,戏台的左边是长工们居住的地方,右边是曾家接待一般客人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中间则有一个小天井,可通往二门至三门,也可通往后花园。曾家园大门开在一排一楼一底中式楼房的下面,紧靠着大哥曾博如的房子。
一个园子,一个戏台,一些杂草,完全看不出当年的热闹与欢乐。从戏台对面的圆门出去,又是一个小花园,一个古朴的戏台。再从一座西式建筑穿堂而过,则到了曾家园的后院。一个四合院般的庭院,一个大大的戏台,一个挂着“曾家园”牌匾的西式建筑物。两边的房屋都有木制的楼梯,踩上去咚咚咚地响。
四个四合院、三个戏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诸如此类等等,足以让人揣测出主人昔日的豪华气派,那么,这曾家人在柳江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与势力呢?他们又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
曾家园围墙
四
听老一辈们说,解放前,柳江镇曾经是曾、杨、何、张四户大家族的统辖之地。曾、杨、何、张四家大户构成了柳江镇的基础。四家大户显然各有各的豪宅,而这些单体的豪宅与小镇秀美的山水简直就是天作之合,加上临水而建的街市,柳江就成了一幅活脱脱的山水画卷。
说来,这四户人家也各有各的特别之处。这特别之处,概括起来,也正是当地人所说的“曾家的房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谷子,张家的丫头子。”而流传至今,最为显而易见的,则是曾家的房子——曾家园。至于杨、何、张这曾经显赫一时的三大家族,人们只是依稀记得,杨村河的由来似乎和杨姓族人有关。
杨村河,顾名思义,姓氏为杨的居民很多,集聚在一条河流的两岸,日久天长,这条河流便被人们唤作了“杨村河”。然而,这只是小镇上关于“杨村河”的一种说法。另有一种说法,则是与张家密切相关。
传说,柳江大户张家的官运、财运颇为亨通,引起了当地阴阳先生的嫉妒。于是,阴阳先生便去探索这张家走运的原因,后查得是因为张家的祖坟葬到了龙脉上,后人得以当官做府。阴阳先生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狠下心来派人去斩断张家的龙脉。民间有传言道:“石锣对石鼓,金银一万五。”就在飞水处,有一股水直敲着那石鼓,而恰好又有一根长藤长了一个大瘤。要想斩断张家龙脉,要把飞水处的长藤大瘤剪断,而当阴阳先生的人一把剪断长滕的大瘤时,那大瘤竟流出暗红暗红的血来,且流了七天七夜,把下面一条河流的水直染成了暗红暗红的血色。村里人见了这河水的颜色,竟类似于用柴烧锅后产生烟雾沉淀下来的扬尘被雨水打湿的颜色,于是,便将这条河流称之为“扬尘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人们口音的变化,这“扬尘河”慢慢地变成了“杨村河”。
然而,这些只是传说,无从考证。唯有那曾家的房子,还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喧闹与辉煌业绩。
柳江古镇旅游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道,曾家园是柳江古镇保存最为完整、最具规模的老宅院。现存的四合院基本完整,是四川省少见的民国民居庭院建筑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曾家园设计布局巧妙合理,尽显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将西方建筑模式完美地溶入中国式民居之中,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典范。同时,曾家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融于自然、借景生色的大手笔,是川派园林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鉴于此种种原因,2001年8月,曾家园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眉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由洪雅县柳江古镇旅游管委会提供)
易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