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龙门阵

“连鳌山”——用扫帚书写的奇书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2月13 16:37:50


  在海拔600多米的山坡上,为什么出现了长约12米、宽约5米的苍劲字体?

  这些字体出自何人之手?又是用什么笔书写出来的?

  据说,山坡上的三个大字在世界大字排名上还位居第五,这种说法究竟有何依据?

连鳌山石刻已成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jpg

连鳌山石刻已成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眉山东坡区,也有这么一座山,因其一位文豪的提笔从而闻名于世。

  是了,它就是连鳌山,这位文豪也不是别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连鳌山之所以出名,就因为苏轼在山上题了‘连鳌山’三个巨大的字。”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苏轼当年留下的字迹,至今犹存。

  在广济乡成校教师朱爱国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三个苍劲有力,形似东坡体的“连鳌山”石刻静静地躺在山上,神韵依旧。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17岁时候在此手书,然后凿刻于壁的。字体之大,雕工之细,实为世间罕见。后人还称,这是世界排名第五的大字。”朱爱国说。

  少年苏轼为何会来此读书并留下笔迹?而如此大字又是怎样书写上去的?

  带着一个个疑问,朱爱国为笔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三苏祠内复制的“连鳌山”石刻.jpg

三苏祠内复制的“连鳌山”石刻。

  二

  相传,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非常聪明。《三苏祠丛书》也记载,苏轼8岁的时候,到眉山天庆观北极院的乡校读小学,这是他入学堂的第一所学校。17岁的时候,他来到连鳌山栖云寺读书论文,终日孜孜不倦。

  对于苏轼为何要在连鳌山上读书一事,我们无从得知。但朱爱国说,因为当时的连鳌山上,有一个叫栖云寺的地方。寺庙周围,山清水秀,灵气十足,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对于朱爱国的这一说法,相关资料也有所记载:苏轼、苏辙兄弟俩是路过连鳌山时,被这里的宁静清幽所吸引的,因此常与亲密的伙伴们来此游学。而当时的栖云寺位于连鳌山山腰上,四周群峰耸峙,山清水秀,竹树葱茏,因此,这里便成为了他们的读书之处。

  苏轼也曾在《满庭芳》词中提到:“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间,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词的末尾云:“家何处?因君问我,归梦松杉”。这个“家”不是东坡的家,也不是刘仲达的家,而是他们共同来往的家乡——连鳌山,诗中云:“山上松杉挺秀,谷间兰芷飘香。”那时候的洪雅香杉,远近闻名,而连鳌山的北面,原来盛产兰草。苏轼在青山绿水间,流连忘返。

  那一年,中秋佳节,苏轼、苏辙同家定国、家安国、家勤国三兄弟约了刘仲达一起夜游连鳌山。正是桂花飘香时节,微风送来月中香,大家一时兴起,不禁吟出一首诗歌:“八月桂花香,用心读文章,朝廷开大考,也见得君王。”此诗虽然没有很出色,却触发了几位青年志士的想法。年纪最小的苏辙,乘兴祝愿大家:“连鳌山下论诗文,但愿他日得连鳌——同登金榜。”于是大家提议,一同登连鳌赏秋月。

连鳌山石刻(资料图片).jpg

连鳌山石刻(资料图片)

  三

  当天夜里,月光皎洁,清辉泻洪宇,银光洒幽林。苏轼等几位青年来到山上,指月吟诗,指山说画,指水谈文,各抒胸臆,兴致更足了。安家国提议大家联诗一首,安勤国立马赞成。安家国起了首句:“登鳌望月蟾宫近,”安定国自告奋勇的接了下句:“寂寞嫦娥喜迎宾,”众人拍手叫好。苏家兄弟才学出众,自然也不甘示弱,苏辙谦虚的说到:“我来第三句,结句留给我兄长吧。”说完便吟道:“四海风云会琼宇。”苏轼看了看各位挚友,说出了他的结句:“苏家轼辙安定勤。”大家一听,拍手叫绝!原来这结句把“二苏”、“三家”巧妙地安排在琼林会上了,自然是皆大欢喜。

  大家带着满足与快乐,正要下山时,不料刘仲达赶上山来,没有赶上“四海风云会琼宇”,觉得遗憾万分。然而大家突然想到,六人同登连鳌,正符合此山六鳌并举的象征,大家又兴趣盎然,决定推出书法好手——苏轼,在山崖写下最大的“连鳌山”三个字。

  苏轼欣然从命,然而,要在山上书写字迹,肯定得将字体写得宏伟庞大。可是,要写出高10米的大字,哪里去寻找大笔呢?没办法,他们只好叫随行的小和尚回栖云寺取来一把扫帚,他们对扫帚加以修剪后作为毛笔,将眉山的特产土红泥搅匀放在木盆里作为墨汁。

  准备就绪后,苏轼双手紧握“扫帚笔”,定神敛气,一气呵成,顷刻间,“连鳌山”三字便凸现于山坡之上。寺庙住持见到这古今罕见的巨书,赶紧请来附近的老石匠将大字雕刻了3寸深,留存至今。

  明代丹棱县令吕禧有诗述其事:“一举何人得六鳌,东溟从此静波涛。指挥苍莽鸿蒙合,点缀江山景象高。海上蟠龙张爪吻,云间彩凤舞苞毛。定知干开符元气,净扫苔痕漫刻雕。”

  后来的丹棱知县及绅士文人等,每年春秋季节,都会率队登山祭祀,游览胜景。

  为保护前贤,害怕被人畜损坏,光绪六年(1880),丹棱县令庄定域,让当地有钱人请石工,在字迹周围砌成三尺高的石栏,加以保护,并设立保护碑。

采访对象朱爱国.jpg

采访对象朱爱国。

  四

  明曹学荃《蜀中名胜记》,清《眉州州志》,民国《眉山县志》都有着记载,连鳌山石刻字是国内现存最大的苏轼手书遗迹。而朱爱国所说的这三个大字在世界大字排名榜上位居第五位的说法,我们并没找到实实在在的文字依据。不过,无论这三个大字在世界大字榜上的排名如何,它的刚劲、雄健昭示了苏东坡豁达的人格魅力,举世无双,令很多海内外游客瞻仰,足也。


东坡文化网记者 刘娟  廖幸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