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塔 见证千年沧桑巨变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2月14 11:39:14
斑驳的墙壁透露着时代沧桑。
塔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我国,传入以后,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在历史长河中,唐代之塔以其特有的时代色彩,一直被后人追捧。
在眉山丹棱,就有这么一座唐塔。关于它,又有何故事呢?
白塔已历经沧桑
(一)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立。
随着物阜民丰,佛教变得盛行,在帝国风光的日子里,天下无数能工巧匠被召集到一起,绞尽脑汁设计,昼夜不停施工,无数座玲珑毓秀的宝塔流传下来。
在后人的眼里,唐塔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
塔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我国,传入以后,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历史文献中记载,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造已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楼阁式、密檐式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献异彩。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所表现出来的,也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
唐塔是现代城市中古老历史的见证,为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古韵、几分底蕴,那么,在我们眉山市是否也有唐塔呢?
听闻,丹棱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白塔,是否就是一座唐塔呢?
室顶巧夺天工的砖砌艺术。
(二)
“崒堵岧崞出半空,蔚蓝天界接是风。鱼凫疆域遥瞻外,龙鹄山川近览中。乍似潜虬穿坎宿,俄惊飞鸟出樊龙。登高胜侣归来晚,楼阁烟花紫翠蒙。”这首诗来自于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登白塔》。
丹棱县文化名人万玉忠告诉笔者,这首诗是大文人杨慎当年登白塔之后留下的千古诗句,很多历史名人都相继前来丹棱观塔、登塔、咏塔。如此看来,丹棱白塔的名气真是不小。在文体局负责人刘建的带领下,笔者见到了这座名声鼎沸的白塔。
丹棱县城西1千米处,矗立着一座大约30米高的白塔,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沧桑古旧,巍峨壮观。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座白鹤寺,常言道:有寺必有塔,丹棱白塔由此建成。那么,此塔是否建立于唐代呢?
《四川通志•舆地》卷四十三,有一段专门记载丹棱白塔:“《明统志》:白塔寺在丹棱县治西,旧名白鹤,唐大中末建,内有浮图,宋重修,苏轼为记,永乐初改今名。”另一种说法是建于隋代,据《丹棱县志》《佛寺》记:“白塔寺古刹也……寺左浮图一座,高耸云霄,建于隋仁寿年间”。
刘建证实了这个说法,他告诉笔者,这座白塔始建于隋朝仁寿年间,建成于唐代大中(847——860)年间,为典型的唐代密檐式砖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保存完整,是四川境内最悠久的密檐式砖塔,也是眉山市境内最古老的建筑艺术精品。而丹棱白塔更是丹棱历史的见证。自隋开皇时丹棱就建制设县,古城人不甘寂寞,先是修建象征“地王”的丹棱白鹤寺,以图风水显圣,又建文庙造贤育士,接着又建丹棱白塔为古城增色。
如今的白塔,通高27.5米,其中,塔刹高2.2米,为正方四角砖尖14层密檐式塔。远看,白塔雄伟高大,造型优美。近看,第一层塔身上出密檐十四层,每层檐子之间距离很短,好似重檐楼阁式的重檐。每层砖檐之间就似鸟翼般造型,给人一种轻快舒畅的感觉。檐与檐之间的矮壁上,每面都砌出棂窗和小孔,据说,这些窗和孔是作为装饰和内部采光用的。
塔檐翼角上原来悬有72只钢铃,风起铃响,悦耳动听,后来因各种原因,铜铃不在。据《大明一统志》的记载,农历的正月初一,人们争相攀登眺望,那蜿蜓的丹棱河就像一条青罗带紧束在绿色原野的腰间;极目望去,那层峦叠嶂的总岗山和丹棱古城尽收眼底。寺里老尼频频的佛事,浑厚的晨钟暮鼓,伴随白塔檐角上悬挂的七十二只风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叮当之声,便汇成了一曲悠扬的乐章,城中亦可顺风耳闻。因此便有了“白塔钟声”之盛名。
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挥毫作诗,泼墨题咏来赞美它,清代彭端淑曾写下著名的《白塔钟声》:“塔势壮城西,迢迢入宵汉。钟声出上方,清越随风远。唤醒梦中人,回头思彼岸。”
丹棱县城矗立着一座白塔。
(三)
唐塔一定有地宫?一同登塔的文化名人发出了这个质疑。
地宫,也称为“龙宫”、“龙窟”,是中国佛塔构造特有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搭是埋藏舍利的。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藏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样大,陪葬的东西也少得多。
西安法门寺地宫的开放,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万玉忠说道,80年代,很多人来此挖过地宫,但什么都没挖到。1987年第一次维修时,白塔损害严重,很多砖都被人们搬走。2000年的一次修缮,为丹棱白塔披上了一丝神秘的面纱。当年在对白塔的维修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铭文砖、陶罐、陶佛、青花瓷碗等文物,同时发现了一条类似古代排水的通道,有专家猜想,这个通道“会不会就是通往塔下地宫的走廊呢?”
无论是否有地宫的存在,丹棱白塔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足够我们世人瞻仰。从古至今,如此漫长的岁月里,白塔和丹棱人民同甘苦,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岁月的冲刷,地震的袭击,始终不渝地屹立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白塔作为丹棱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以其悲壮和神秘,成为这座城市古老历史的见证。
廖幸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