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龙门阵

彭家大院:养在深闺人未识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2月17 10:37:58

  一座民国时期的古老大院,尽管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长久以来,她更像是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少为人知。

 按理说,她坐落于汉阳古镇,一处曾经的繁华之地,她应该不乏问津才是,可现状却恰恰相反。这是怎样的一座大院?她流传着什么故事?又有怎样的艺术价值?

风火墙局部.jpg

风火墙局部

  一

 2009年5月的一天,青神县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这天,工作人员来到了汉阳古镇进行实地考察。本以为没有什么发现,但令工作人员奇怪的是,在古镇下正街,竟发现了一座叫做彭家大院的民国时期典型风格民居建筑,这个收获让大家喜出望外。经过分析、调查、研究,工作人员认为大院保存完整,堪称目前青神县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民国时期代表性民居建筑。

 这是怎样的一座大院?又有着什么艺术价值?为何它仿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一般,从不显名声?

屋顶.jpg

屋顶。

 二

 处岷江古航道中游的汉阳古镇,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商业重镇,如今南倚龙泉山脉,北傍岷江之滨,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笔者走到了古朴的古镇街上,问询了几位居民彭家大院在哪方,大家都热情地告诉记者,在下正街67号。然而,在下正街,除了看见一栋买杂货的四层老式旧楼房,并未见彭家院踪影。

 一位男老板从杂货铺里走出,得知笔者来由,他笑了笑说道,他叫鲁道方,是彭家大院的主人。彭家大院主人姓鲁不姓彭?这是何缘故?鲁道方讲述了缘由。

 清末民初时,汉阳镇有位大地主叫彭松高,是民国时期的汉阳首富,丝绸生意发展到云南、上海等地,他便与兄弟一起建造了这座彭家大院。在当地人的介绍里,这彭松高可不是一般人物,经营有道不说,还擅长于结交朋友。为了这座彭家大院,他当时延请了青神乃至夹江等地的工匠,历时数年才完成宅院的修建。当时,大院一出,令整个汉阳镇的乡绅与民众都啧啧称道。

 解放后,大院被政府没收由汉阳镇供销社使用。在延续了几十年之后的1997年,汉阳镇供销社破产后,汉阳镇居民鲁道方便花了2万元买下了彭家大院。

四合院天井.jpg

四合院天井。

  三

  绕过杂货店,这才发现,后面别有一番天地。踏进一座老式旧平房的房门,这里面便是曾经的彭家大院,占地面积923平方米。

  由于大院年代久远,院内已无法呈现旧时的面貌,但从抹灰印花墙饰、圆雕柱础、方格什锦门窗等这些精致的建筑物来看,足以可见当时的盛况。

  据介绍,彭家大院座东向西,硬山式小青瓦屋顶,云卷式风火墙,穿斗式木结构梁架。整体建筑包含店铺、花园、天井、走廊、前厅、正厅、主卧、厢房、客房和一般生活用房等布局一应俱全,是典型的民国宅院。

  雄伟的前大门已经上了锁,大厅四处可见一些残缺的石块和破损的家具,从这些旧式家具的外表不难看出当时木匠们精心制作的手艺,尤其雕刻十分精美,门楣、窗棂、蜀柱、垂花都为传统的民俗图案。云卷式风火墙、方格什锦门窗、屋檐下垂花柱、抹灰印花墙饰、圆雕柱础和花式围栏等附属设施和部件都保存的较为完好,除局部构件有所损坏外,总体木结构形制和风火墙基本保持完整、稳固。

  天井里,鲁道方栽培了各国兰草,这些翠绿娇艳的植物,为大院增添了勃勃生机。

  据文管所资料说明,彭家大院融合了清末和民国时期岷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又独具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在2010年,它被评为眉山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有水如围玉带水,后依山似着青衫,本应备受关注的彭家大院,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除了汉阳镇本地人,知晓它的少之又少。近百年光阴里,偌大的老宅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古镇里,于寂寥中述说着过去的人和事,尘世无争。

  也许某天,经过挖掘、开发,彭家大院的文化内涵将得以彰显,它的风采终会得到大家瞩目的一天。


廖幸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