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龙门阵

柳江古镇文明的开拓者——细说柳江“四大家族”①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7月08 16:41:27

▲晨曦下的柳江古镇。 张忠苹 摄


追溯柳江历史可考的、年代最长久的名门望族,当推明朝御史张鹏家族,绵延数百年,及至其后裔,清代曾璧光的老师、书法家张带江,并延续至近现代柳江有名的“曾、张、杨、何”“四大家族”中的张家。


后人所说的“四大家族”即指活跃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上述四个家族,这一时期其代表性人物当推张带江、曾璧光、何兰庭、张遐声、张亮泉、曾艺澄、杨雨楼、杨茂修、何敏斋、何肇南、何从周等。


四大家族互联姻亲,结成了一个大家族同盟,其家族势力在柳江乃至洪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话语权。


据说清末至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掌控了洪雅政治、经济几十年。无论是晚清的知县,还是民国的县长,凡到洪雅走马上任者,必须先去柳江“拜码头”,后才到县衙升堂理事,才能平安坐稳县太爷的交椅。


县上凡要推行新政,首先要向柳江“四大家族”的当家人通报,取得支持后,才能在县里推广。所以有人戏说,清末民国时期洪雅的中心不在县城,而在柳江。


“四大家族”是怎样的状况,从广泛流传在洪雅、夹江、丹棱、乐山、峨眉、雅安一带的民谣可知大概。


民谣曰:“曾家的房子,张家的丫头子(和狗腿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票子(和谷子)”,可见各家的特征所在。


民谣的意思:曾艺澄的房子又高大又宽敞,是中西合璧的复合式庭院,为柳江乃至洪雅庭院之最;张亮泉张氏家族不但奴婢成群,而且大多年轻俊秀、楚楚动人,且知书识礼(同时张家下人待人凶狠,大斗进小斗出,故称张家下人为狗腿子);杨雨楼曾为川东道道尹、四川省保安处少将处长、省参议员,是大官;何肇南家族广有田地数万亩,青山数万亩,每年收租数万石,是全县第一大地主,同时经营着民国时期洪雅最大的股份制企业“集义长”商号以及在重庆、宜宾、嘉定、五通等地开办的轮船、盐厂、商业、金融等,是洪雅最早也最具规模的企业集团。


柳江古镇古朴的建筑。 张玉 摄


在这四家中,主要是杨、何两大家族派系,影响着整个民国时期的洪雅政局。曾、张、杨、何都是先后不同时期的移民家庭。四家的宅院与场镇隔杨村河而建。各庭院除曾家园外,其余都已不复存在。四大家各家门上的牌匾分别为“南丰世家”(曾)、“大夫第”(张)、“关西望族”(杨)、“水部家声”(何),意在标榜其家族渊源和价值取向。


曾家大门匾额“南丰世家”,典出北宋文学家曾巩。曾巩江西南丰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挂此匾额意在提示后代向曾巩学习。张家大门匾额“大夫第”,因张带江既是著名书法家,又是曾璧光的恩师,意在标榜其家族渊源。


杨家大门匾额“关西望族”,典出东汉时称“关西孔子”的杨震,他任地方官时清正廉明,曾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绝贿赂。挂此匾额意在提醒后人效法先祖杨震为官为人清正廉明。


何家大门的匾额“水部家声”,典出南北朝时期的何逊,曾担任梁安成王参军兼尚书水部郎,以诗文名于世,挂此匾额是希望子孙以何逊为榜样。


纵观“四大家族”,大多崇尚并得益于“耕读传家”文化的熏陶,农忙时劳作于田野,农闲时读书挥毫于草庐。


▲曾家园的戏台上,至今仍在表演戏曲。康志立 摄


他们要么尚农,要么经商,要么读书,要么从政,各自练就一套发家本领。“四大家族”是柳江古镇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他们率先发迹富裕是由于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跳出柳江的小天地,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眼,拓宽思路,形成开明之风,使自身形成的儒家之风得以发扬光大且结出硕果。


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逐步成为柳江地方文化的重要特点,发展到民国时期始有曾、张、杨、何“四大家族”。以“四大家族”为首的乡绅在倡扬形成“耕读传家”社会风气方面起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来源:山水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