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人>名家面对面

名家小传:刘小川——一点点核心竞争力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3月02 11:44:44

    D0D6EFC9183F5F1ACB86F12EDD8EF835.jpg

    人物简介刘小川,1960年10月生,四川眉山人。当代著名作家,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老夫少妻》、《李煜》、《李清照》;散文及论著《品中国文人》(1、2卷)、《苏轼,叙述一种》、《先贤与中国》等。其作品《品中国文人》获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巴金文学奖等六项大奖。

  一般而言,作家总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儒雅的举止,温和的谈吐,浑身上下浸着书卷气,然而刘小川却并非完全如此。言直口快、真诚爽朗,著名作家张炜形容刘小川是一位“热血中年”,文章里透着一股“悍气”。其实这股“悍气”,不光在他的文章之中,于他本人而言,也是这样。

  刘小川今年是位大器晚成的作家。也正因“晚成”,面对诸多突如其来的荣誉,他仍能沉得住气。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对成功诸事仅一言带过,而对小时候的生活则大谈特谈。所谓“川西坝子无限美好,一帮孩子疯玩疯跑”,对他而言,那真是段美好的时光。

  淘气孩子的读书情

  小时候,刘小川家住眉山下西街县委宿舍大院,百米外就是三苏祠,与苏东坡做了十几年邻居。刘小川从小爱读书,但他不是“书呆子”,倒更像个“费头子”。他是远近闻名的“孩子王”,打架、掏鸟窝、下河洗澡、爬树摘果子,想得出的淘气事儿他几乎都干过。孩子嘛,不淘气就不像个孩子。当然我们这样说,父母不会这样看,家里的扫帚、鸡毛禅子几乎都是为他备下的。有时候在外面和别人打完架,回家又遭一顿打,“觉得挺划不来的。”刘小川笑着说。当然这不是什么“伤心往事”,都是充满温馨的记忆。

  动若脱兔,静若处子,能疯玩疯跑,亦能潜心阅读。对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而言,这不是什么难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男女谈婚论嫁相互介绍时,往往都会说明“爱好文学”,可见当时的读书风很好。刘小川小学三年级便读完了四大名著,据说他看《红楼梦》读到黛玉之死一章,流着眼泪神魂颠倒了好几天。玩得投入,读得更投入。刘小川小时候看书还有个习惯,爬到树上看,他坦言许多书都是在树上读完的。阳光、清风,并着草木花香与书香融在一块儿,感觉真是妙极了。当然也有风险,一次他爬树没留神,一头撞上马蜂窝,几十只马蜂跟着他撵了几条街。回到家里,头上肿了一大块,父母见了是又心疼又生气,拿些膏药好好敷了,完事儿又是一顿骂……

  刘小川深爱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他影响极大,他一度用笔名杜仲,因为母亲姓杜。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母亲,虽遭遇过诸多不幸,然其性格倔强,一生刚正坚毅。

  写作与生活 沉寂与热情

  刘小川很早就展露出写作天赋。初中时,他的作文《双抢》写了一整本作业本。老师在里头夹了一页纸,正反两面写满了评语,双方都很认真。不过刘小川成绩并不好,不仅数学惨不忍睹,连语文分数也不高。他直言“自己不擅长死记硬背的东西”。高考那年,刘小川的数学吃了“零蛋”,选择题都猜错了,着实倒霉。本来某大学看了他的作文想破格录取,但由于数学零分的缘故,最终还是放弃了。而近年网上有人评价:“幸好刘小川没上大学,否则成不了大器……”

  1977年,刘小川来到眉山印刷厂,年仅16岁就当了一名工人。他并不感到惋惜,相反对工人生涯充满了自豪。“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代。”刘小川说,“大家努力工作,钻研技术,闲时阅读书本,增长知识,都活得很充实。”印刷厂里有间小屋子,大约十平方米。每天傍晚,刘小川便坐在书桌前,从夕阳西沉到明月当空,不断地阅读、思考。“若是哪一天12点以前睡了,我就觉得浪费了时间。”刘小川说。没有大学生活,然而学习永远在继续。十几年如一日,刘小川阅读了海量书籍。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将那35万字的《古文观止》逐篇翻译,也是在那时,他开始接触康德、萨特、罗素等等代表人类智慧峰峦式的人物。华夏文明的璀璨历史是他的宝贵“库存”,而激活这些库存的,则是西哲式的强有力思考。不同思想与文化的碰撞,总能擦出新的火花,而这也成为刘小川日后独步中国文坛的根脉所在。

  1989年,刘小川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疲倦了你就睡觉》,得了60元稿费,买了一整套中外古典文学著作的连环画留给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然而印刷厂的效益逐渐衰退,1993年,刘小川去了成都社会科学院迪普书局,在那儿出版第一本书《苏曼殊》,接着又出版了《汪精卫》,圈内口碑不错,但社会反响一般。毕竟是大城市,刘小川在成都开阔了视野,但期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性格倔强的他,不甘寄人篱下,于1996年返回眉山。

  随之而来的是沉寂。之后的几年,刘小川也陆续出版了一些作品,像《隋炀帝》、《汉刘邦》等,但未能掀起什么风浪。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懂得安于寂寞,只有保持本色,才能让作品拥有崭新的生命力。在他沉寂的几年间,尽管没什么名气,也没有太多的收入,但生活的热情、写作的热情永不熄灭。依旧是早上6点起床,工作到中午12点,这样的写作习惯,几十年里从未打破。下午,他通常会骑着自行车,或者是步行,穿梭在眉山城里,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与事,思考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与生命形态。

  一点点核心竞争力

  2001年,刘小川创作9万字的《苏轼,叙述一种》,次年荣获巴金文学奖。面对这位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探索了几十年的大文豪,刘小川初次下笔,即获成功。同样是在2001年,刘小川遇见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魏心宏。这位伯乐式的人物,一眼相中了刘小川深厚的文学实力,并许诺:“我们出版社会给你当今中国作家最高的待遇。”怎么形容呢?大概是好东西终究要浮出水面吧。

  2008年,刘小川66万字巨作《品中国文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出版发行。在当年郑州举行的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该书销量居首,3天签下8万套16万本订单,成为年度全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图书之一。

  2009年,刘小川应邀参加由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上图讲座”,这也是“上图讲座”开办近30年来首次邀请四川作家。

  2012年,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先生预言今年中国文坛将会迎来“小川年”。刘小川新作,56万字长篇传记小说《苏东坡》,《品中国文人》3、4卷也于当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发行。

    2016年,刘小川新作《先贤与中国》由作家出版时出版发行。

  何以成功?刘小川直言不讳:“中国历代文人写得精彩,也活得精彩。在‘写得精彩’上,前人们已作了大量文章,而对于‘活得精彩’,我敢说这方面我是做得最好的,这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刘小川形容苏东坡是“生活大师”,能看见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事实上他本人也有类似的品质。写作与生活,连接着思想与热情,汇聚在刘小川的生命里,形成了今天的一切。(刘寅)

  【同行眼中的刘小川】

  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我也是刘小川的忠实读者,2012年将是中国文坛的“小川年”。

  山东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炜:刘小川把自己放在第一线,带着这个时代的所有焦虑、不安和诸多的喜悦,来和古人今人对话。这种古今碰撞是了不起的,所谓的时代高度,也就是如此。

  香港《文汇报》总经理欧阳晓晴:易中天让我眼前一亮,而刘小川让我为之心动。希望他的作品,篇篇传世。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魏心宏:《品中国文人》需要几十个文学博士才能干但未必能干好的活,而刘小川一个人就干好了。

tubbJDAyJDI0L1RCMTlSVXRIcCQ2WGVYcCQ1JDM.jpg1469588544046_500x500.jpg    





最多关注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