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陈希亮——白面包公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5月03 11:05:33
说起陈希亮,很多人或许不太熟悉,但要说到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或许就无人不知了吧!在这幅长长的画卷里,熙熙攘攘的闹市,一座拱桥连接着汴水两岸,桥上商铺林立,车马络绎不绝,这座桥成为这幅画当之无愧的“画眼”!没想到画中的桥,桥身如虹,飞跨两岸,桥上行人来往,桥下般楫畅通,如此精妙的设计竟然和陈希亮有着密切联系。
众所周知,汴水从隋朝开始就是江南漕运到北方的重要河道,北宋随着贸易发达,流经的船只大幅增加,这样一来,河上的平桥就成了船只通行的障碍。直到陈希亮在汴河上修了第一座“虹桥”之后,往来船户和沿岸百姓皆交口称赞,于是汴河上开始大量建造起虹桥来。最终,在汴河的汴梁段,也修了一座“虹桥”,于是便有了图中的这一画眼,也有了《宋史》中记载的“自畿邑至于泗流,皆为飞桥”。到此,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陈希亮只是一名造桥专家,其实不然,造桥只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是为官,一生政绩卓著,深受老百姓爱戴。
据《宋史·陈希亮传》记载: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即西安)人,唐广明中,违难(黄巢农民起义引发的战乱)迁眉州青神(即今眉山市青神县)之东山。他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在开封府及朝廷任职。陈希亮为人清廉、刚直、寡欲,不给人好脸色,自王公贵人以下,都很忌惮他。他所到之处,奸民劣官都革心换面,不改的没有好下场。他内心仁爱,后人评价他为官严格而不残忍。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成都塔子山灯会——白面包公陈希亮。
刚正不阿 名传千古
陈希亮自小品德高尚,为人称道。他自幼好学,但父母早亡,跟随他哥哥生活。陈希亮的哥哥是个性情偏狭的人,存心侵吞全部家产。陈希亮16岁时,决定到成都游学拜师,他的哥哥趁机侵吞了父母临终前分给他的家产。只将乡邻们向陈家借款的账单共三十万贯钱交给他。陈希亮将乡亲们找来,当面将帐单全部烧掉,然后背起书箧行囊,毅然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后来,陈希亮学成之后,不计前嫌,返家辅导他哥哥的儿子陈庸、陈渝学习。宋天圣八年,陈希亮与其侄陈庸、陈渝进京赴考,同中进士,一时轰动州县,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们为“陈氏三俊”。
陈希亮一生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为老百姓做实事,深受老百姓的爱戴。陈希亮任长沙知县时,县内有个叫海印的和尚,在京城中结交权贵,仗势霸占县内民众田产财物,无恶不作,民众敢怒而不敢言,官吏也不敢招惹他。陈希亮任职后,知道了海印的劣迹,不畏权贵,令人抓捕和惩治了海印,并将他霸占的民产财物发还各事主,县内百姓都很敬服他,称他为白脸青天。
陈希亮任开封府有司时,开封福禄胜塔被火烧毁,朝廷下诏命有司重新建造胜塔。陈希亮预算重建此塔需耗资三万银两,便上奏朝廷说:“陕西在打仗,急需军费,希望朝廷能将这笔费用转支给驻守在陕西的军队。”于是,朝廷下令停止重新建塔。
陈希亮任房州知州时,房州境内的竹山有个江洋大盗,时常杀人越货,极其猖獗,闹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陈希亮闻知此事后,便令供奉官崔德贇带人缉捕。崔德贇带人去竹山多方抓捕,无法抓住,为了交差,便枉杀当地山民向氏父子三人,并枭首南阳示众。后来,陈希亮经调查,识破此乃冤案,便将供奉官崔德贇抓捕收监,并流放发配通州。后来,陈希亮派人在商州捕杀了真正的江洋大盗,县人拍手称快。
宋嘉佑二年,陈希亮任开封府判官时,朝廷因三司事务繁多,令其兼任“开拆司”。其时,朝廷三司的案卷已积压成山,多得无法处理。他任开拆司后,废寝忘食,日夜加班拆卷审阅,会同州县共同查处案件,发现有官吏擅自枉法销案者,均秉公执法,予以严惩。积案中,有诉称四川荣州(荣县)有十八口盐井,因盐水枯竭,逐年减产,但盐税官不顾实情,不管盐户疾苦,仍照初订税额征收盐税,致使广大盐户破产,三百余家因欠税而没收财物。陈希亮查明此案后,令荣州官府负责全部退还所没收的财物,酌情减免盐税,使得广大盐户得以重新恢复生产。陈希亮年老后,曾数次上奏朝廷,请求告老还乡,但皇上爱才不允许,并调任他为凤翔知府。没想到,他在此和苏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一段佳话。
陈希亮与苏轼曾在凤翔共事。
爱才护才 磨砺苏轼
陈希亮任凤翔知府时,苏轼中进士,初任凤翔签判官,年少气盛,持才自负。陈希亮有心磨他的傲气,使他以后能适应仕途,便对苏轼冷对相待。一次,有个下级小吏在陈希亮面前称呼苏轼为“苏贤良”。陈希亮听到后勃然大怒,当着苏轼的面下令杖责这个小吏,斥道:“一个小小的签判官,有何贤良可言?”并鞭打小吏。苏轼入府拜见陈希亮,陈希亮也故意不见他,为此,苏轼作《客次假寐》诗云:“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在工作中,苏东坡也颇感郁闷,遇到府里需要斋醮祈福,苏轼负责撰写的祈祝小文,陈希亮也是左涂右改,如此往返数次,直至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这才启用。时间久了,苏轼认为上司是在无端打压自己,遂与陈希亮交恶,如果没有公事往来,他尽量不与陈希亮接触,即使中元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他也拒绝前往知府官署与上司一同参加节日宴会。
苏轼因自己不受上司的赏识而觉得十分痛苦,自感怀才不遇,仕途渺茫。他在诗中写道:“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忆弟恨如云不散,望乡心似雨难开”,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憋屈,以及对弟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后来,陈希亮在凤翔境内建了一座凌虚台,让苏轼撰文以纪其盛,心高气傲的苏轼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遂将对陈希亮的种种不满,全部写入到《凌虚台记》中,以为陈希亮又会像以往那样,对文章进行大肆修改。没想到陈希亮看了《凌虚台记》后,哈哈大笑说:“我对待苏洵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苏轼就像我的孙子,之所以平日对他如此严厉,就是担心他年纪轻轻却享有大名,会骄矜自满,内在涵养不足,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事情。”让人一字不改地把《凌虚台记》刻在石碑上。
在官场日久,并于新旧党争中两头不讨好的苏轼,屡遭贬谪,这时他才明白当初上司陈希亮对己的一番苦心。因为像他这种耿直有节、爱憎分明的个性,加之又是少年得志、声名远播,很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如果总是处在自我虚荣的光环当中,在遭受挫折时,就很难保持一种平和旷达的心态。因此,陈希亮故意对苏轼进行打压,一是为了打掉他的傲气,同时也是让他在顺境中接受一些挫辱,感受人生的无奈,从而培养出一种坚毅的精神,在厄运袭来时,能够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
明白了这一切,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轼,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以弥补自己的不敬和过失。
【记者手记】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员工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有一个好领导!想想,学生们从大学校园里一下子来到大千世界,定然有许多人是茫然无措的,好的领导就是他们工作中的指明灯,让他们明白前进的方向。
想必,当年苏轼亦是一样的吧!他也希望有一个好领导来引领自己吧!年轻时的苏轼可谓是风光无限好,在识人这一块眼光却有限,所以妻子王弗才会在屏风后悄悄为他把关!陈希亮虽然赏识苏轼却没有表露出来,一心想磨砺苏轼,这一切,年轻的苏轼看不明白,王弗却是看得透彻。所以,每当苏轼与陈希亮争执不下之时,王弗都会经常软语劝苏轼。多年之后,想起当初的种种,苏轼才明白陈希亮对他的良苦用心,骤然醒悟后破例为他写下了《陈公弼传》。
时光流逝,虽然人们所处的环境有所变化,但对从业路上希望有一个好领导的期望却没有变,也愿有更多的人像陈希亮一样关爱关心从业路上的新人,让他们能茁壮成长……(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