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
诗书城
看眉山
文化人
新视线
爱阅读
陶品味
乐诗文
老城门
当前位置:
首页
>
远景楼
>
东坡诗话
东坡诗话
CULTURE NEWS
更多
苏轼诗词译注——《喜雨亭记》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0
2019-07-09
苏轼诗词译注——《和子由踏青》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0
2018-10-26
苏轼诗词译注——《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0
2018-10-24
小议东坡诗词——“百日归期恰及春”
 这首诗算是苏轼自言自语,这股清新的活力也正是他此时的生存姿态。风吹面、鹊啅人,目光所见都是欢乐的生命,百日乌台就像一面透镜,苏轼从中看清了今后的道路。故而“此灾何必深追咎”,没理由再为之烦恼,“余年乐事”一大堆,他还不一定忙得过来呢。黄州能诞生苏东坡,与乌台诗案有很大关系。
0
2018-04-09
苏东坡笔下的眉州新年
 1063年的新春,苏轼独在陕西凤翔,与身在汴京的苏辙互通诗信,共忆眉州老家,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北宋眉州的新年盛况。苏轼在诗信中言:“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
0
2018-03-13
苏东坡笔下的元宵节
 元宵佳节,我们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可能也会好奇,眉山人引以为豪的苏东坡,当年又是怎样度过他的元宵节呢?有哪些让人津津乐道的趣事儿呢?且让我们循着东坡及其先祖的文字,重现北宋元宵的盛况。
0
2018-03-12
小议东坡诗词——“是处青山可藏骨”
 可以想象苏轼在当时是确信性命难保了。突然的死亡,常能把人逼到心乱如麻的地步,但苏轼反而平静,比他在狱中的其他时候都显得镇定。他夜里能睡得鼾声如雷,直教吏卒看不懂,而他写下的绝命诗,更是传世杰作。直面死亡,艺术仍在持续表达。
0
2018-03-13
小议东坡诗词——“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天把苏轼移到密州来,不是要他在这儿暗自神伤的。忧愁并不能困住他,他始终是个在超越中赢得自身的人。扑蝗灾、捕强盗、惩恶官,他如风卷残云般一扫顶在密州城上的阴云。走在齐鲁大地上,他的身心得以磨砺,他固有的英雄气概也逐渐透射出来。一个简单的契机,苏轼向世人展现了他的“雄姿”。
0
2018-03-13
小议东坡诗词——“飞鸿雪泥”
 在离别的路上,苏辙偏于伤感,遥想前路就如同墙上题字那般,充满未知,周围的事物也透着悲凉的色彩。而苏轼的和诗则越过诸多愁绪,他将人生所经历的,比作飞鸿在雪泥上留下的足迹,无论这些足迹是何形状,终要随着雪一同化去,但飞鸿的脚步始终向前,并不为过往的曲折所纠缠。
0
2018-03-13
最多关注
TOP10
01
高端对话 探讨文化助力可持续发展
02
专家学者齐聚 共探城乡发展新思路
03
“天府眉山”新气象 “历史村镇”新未来——“文化2030|城乡发展:...
04
眉山传统村落进入世界视野~“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开幕
05
洪雅柳江上演世界级文化盛宴 中外嘉宾在古镇人文自然美景中陶醉
06
探寻历史村落未来 展眉山传统村落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