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笔下的元宵节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3月12 11:28:49
元宵佳节,我们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可能也会好奇,眉山人引以为豪的苏东坡,当年又是怎样度过他的元宵节呢?有哪些让人津津乐道的趣事儿呢?且让我们循着东坡及其先祖的文字,重现北宋元宵的盛况。
从苏味道的元宵说起
说起元宵节,当然离不开“灯”了。点彩灯,猜灯谜,舞龙灯,明亮的灯光将元宵夜染得透亮,与除夕合家团聚相比,元宵节更是一种全民同乐的欢景。
为何要“张灯”?相传,很久以前,有只神鸟降落凡间,却被人当猎物给射死了。天帝听了很生气,要在每年正月十五往人间放火,把人们的牲畜都烧死。有个好心的天女给人类送了信,人们慌了,不知如何是好。有位老者想了个法子,在正月十五夜里,每家每户都挂起明亮的彩灯,配上爆竹响声震天。如此天帝看着,人间一片红光,以为大火烧得正旺,便不再过问。这办法成了,人们为了纪念,从此每到正月十五,都有张灯结彩的习惯。
在古时,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大约要高过今日。盛唐时期,长安城里已有盛况空前的灯市,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共三天。唐诗描写灯会的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恰好是苏东坡的老祖宗苏味道所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正月十五夜》,被认为是描写元宵节的名作。“苏模棱”处事模棱两可,在这元宵节里,他一改往日作风,极尽赞美之词,大概是平时憋久了,逮个机会一抒胸臆。正月十五月初圆,长安城里,城门大开,百姓群涌,彩灯与明月共辉,一派狂欢的景象。
元宵节景各不同
到了宋代,元宵节较唐有过之而无不及。灯市增加为五天,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汴京城里,“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是个爱玩的,醉酒狂欢不在话下。
祖上对元宵灯会的盛赞,自然深深影响着作为文人雅士的苏东坡。
苏轼在密州时,有《蝶恋花•密州上元》,分别写了杭州与密州的元宵节景。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第一段写杭州,第二段写密州,很明显,杭州元宵比密州热闹多了,两处落差也映射出苏轼的心境。无奈,苏轼仕途坎坷,“天涯流落思无穷”,安安稳稳欢度元宵的机会并不多。这首词也从侧面写出了并非每个地方的元宵节都是一片辉煌景,也有冷清的。
关于苏轼的元宵节,还有个故事比较著名。熙宁二年元宵,神宗皇帝大办元宵节,下令从两浙收买彩灯4000余盏。皇帝买灯,地方官员强行压低价格,却是让百姓吃了大亏。苏轼位卑,但全无惧色,直接向神宗进言:“而岂以灯为悦者哉!此不过奉二宫之欢,而极天下之耳。然不孝在乎养志,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意思就是皇上为“二宫之欢”,而苦了天下百姓,失去了爱民的宗旨,以此希望神宗收回成命。神宗看了,也觉着惭愧,随即采纳了苏轼的意见,并表示日后的元宵灯会,也要尽量从俭。苏轼的民本理念贯穿始终,这个故事也为后世所乐道。我们今日倡导绿色环保,在元宵赏灯、放烟花时,不妨想想古人的做法。
儋州元宵别样滋味
苏轼一生漂泊四方,成年后在家乡的时间很少,对于眉州元宵并无直接描述,也是个遗憾。另一篇直接描写元宵节的,作于安徽宿州,《南乡子•宿州上元》。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千骑试春游”,迎着潇潇春雨,千家万户骑马出游。“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百姓们齐放烟火,并着绿水青山,让人流连忘返,“能使江东归老客”。与老祖宗苏味道相比,苏轼写元宵,更多的掺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寓情于景,这也是苏轼作品的一大特点。
元符二年(1099)儋州,东坡先生最后一次写元宵。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当时的海南,元宵节里似乎并无彩灯。苏轼随当地居民外出,不过饮酒啖肉,虽是清苦,却有滋味。海南民风淳,苏轼与民同庆,玩到三更夜,“掩关熟睡,已再鼾矣”。这样过个元宵也不错,起码内心舒坦,晚年被贬海外的东坡,在儋州回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其实节日里,并非只有狂欢的旋律,海外东坡为我们展示的,是种恬静的愉悦,对于时下活在忙碌中的人们而言,也是个启迪。(刘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