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远景楼>东坡足迹考

苏东坡的为官之路——徐州知州(上)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3月28 10:28:58

  res01_attpic_brief (2).jpg

徐州黄楼

    熙宁十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知州调任知徐州。在知徐州时期,苏轼勤于为民做事,屡次兴建工程,并亲允其中,乐此不疲,充分展示了苏轼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官政思想。正如文史专家田秉锷所说,“作为一个诗人,一位文学家,对于政务并非生而知之,在徐州的两年,苏东坡与百姓一起抗洪祈雨找煤……现实的历练使东坡开始走向成熟,他开始更多地关心民间疾苦,更多地触及社会现实。”

  抗洪水 建黄楼

  苏东坡初知徐州,就面临突发洪水的严峻考验,危急关头苏轼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亲赴抗洪一线,与彭城父老筑堤抗洪,经过东坡的精心布置与多方协调,徐州终得保全,为此苏东坡与徐州百姓还建筑黄楼以表纪念。体现了作为地方官的苏东坡忠心事民、一心向民的为官原则。

  入秋之后,徐州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上游的澶州黄河决口,洪水咆哮而下,徐州城南的清河一夜暴涨。其时又逢暴雨,洪水抵徐州,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并且水势凶猛,飞溅的浪子或要把城墙冲垮。若城墙一倒,徐州城几万百姓难免灭顶之灾。城内早已人心惶惶,不少富裕百姓争着出城避水。东坡当机立断,下令劝阻逃离的富人,同时向百姓们保证:“我在城在,决不让徐州毁于洪水!”百姓们听了稍稍宽了心,紧张的气氛也有几分好转。

  苏东坡又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按宋代制度,知州无权调动禁军,禁军由皇上直接指挥。东坡对卒长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禁军为太守的精神所感动,“太守犹不避涂潦”,愿意与之并肩作战。东坡率领兵卒拿着畚锸出去,筑起了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长达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抗洪期间,东坡布衣草履,结庐城上,三过家门不入。终于,十月初五,黄河回到旧水道,被洪水包围了45天的徐州终得解脱,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

  此外,洪水退后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徐州赋税,増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次年二月,朝廷拨与苏轼三万贯,一千八百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用于城防建设。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又于城东门建筑高楼,涂上黄土,名之曰“黄楼”,意以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土能吸水,水来无患,并题名“黄楼”以志纪念。如今的徐州,街道敞亮,高楼林立,车行人往,繁花似锦,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依山傍水,隐于连绵起伏、松柏叠翠的山峦之中,势若龙盘。而苏东坡当年所建的黄楼,已成为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仰望着它,仿佛耳边回荡着一种强烈洪水冲撞徐州古城墙的怒号,眼前浮现出东坡振臂高呼的雄姿。可以说,黄楼,不仅是苏东坡守杭州的政绩象征,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给后世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祈雨劝农 抗春旱

  北宋神宗时期,徐州灾害不断,刚发过大水,次年即元丰元年又遇旱灾,徐州百姓再次经受严峻考验。苏东坡悯民悲苦,不仅祈雨于民,为民请命于天,还兴修水库、劝课农桑,通过实际行动来切实缓解旱情。两次大灾,苏东坡皆与徐州百姓同心协力共同应对,东坡在徐州百姓心中的位置更加重要了。

  元丰元年春天,洪水退去不久,徐州又逢大旱,对于此次旱情,苏东坡在《徐州祈雨青词》中有所描述,“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并写道:“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阶齐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春耕时节,为了让老百姓早日栽种,苏东坡又去祈雨,幸运的是,果然下雨了,借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为了让徐州老百姓长久地免除旱灾,苏东坡在祈雨同时,亦因地制宜,踏看水源,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库,在东坡与徐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此后不久又下了一场雨,徐州旱情有了很大缓解。夏初,麦浪喜人,苏东坡往徐州城外二十里的石潭谢雨,沿途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惭愧今年二麦丰,千岐麦浪舞晴空。”苏东坡喜不自胜,满怀深情地写下五篇《浣溪沙》,来描绘这幅仲夏丰收的场景。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恰恰反映了东坡爱民如子以及与民众同甘共苦的真实心境。

  结语

  苏东坡是徐州人民心中的丰碑,徐州也是东坡功绩辉煌之地,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这一样一句话:“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事实上,苏东坡在徐州当任知州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东坡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多次挽救彭城于危难之中,可谓功绩卓著:抗洪水,筑苏堤,解除水患;救春旱,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苏东坡广施仁政,给徐州带来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然而,苏东坡为徐州做的可远不止这些,他还根据徐州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做了一系列实事,促进了徐州的稳定与发展,在《徐州知州》下篇里,本报还将为读者讲述苏东坡在徐州找煤田,利国铁;医病囚,改弊政等故事。(熊莉 张玉)

最多关注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