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为官之路——流放岭南(下)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9月05 11:05:58
苏东坡为官之路一直坎坷,却不曾想老来流放惠州,即便如此,他还是泰然去之。
上期,我们了解了苏东坡到达惠州后,解囊助修东、西新桥,成就如今的惠州苏堤一景;了解了苏东坡奔波解民疾,劝课农桑、兴医治病等,切切实实为民办实事,赢得了惠州百姓的爱戴。
这期,我们将继续讲述苏东坡在惠州的为官之路,看他是如何爱民如子,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
惠州西湖。
引自来水 解民用水难
广州历来北靠越秀山,南濒珠江和南海,故地下水多为咸苦的海水。而普通居民只能在家里打一口井,饮用地下水。这样,对健康就有一定的影响了。
绍圣三年夏天,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向苏东坡谈起广州一城人,因饮用咸苦的井水,在春夏之交瘟疫流行时,不少人都染上了疾病。东坡听后,甚为着急,他回想起自己在贬谪途中经过广州时,那里有白云山脉的水系和蒲涧山滴水岩,水质甘甜,人畜饮用非常健康,重要的是离惠州城只有大约二十里地,若从此处引水进城,便可依水势自上而下流入城中。想到这里,苏东坡立刻给广州太守王仲敏(王古)写了封信,一五一十写明了自己设计的自来水供水计划,并建议请罗浮道士邓守安来具体操办这一造福百姓的善事。
王仲敏也不愧是一个办实事的好官,他马上采纳了东坡的建议,并按照苏东坡的想法,派人实地测量,着手施工。不久,自来水兴建工程就顺利完成。当王仲敏把自来水已建造成功的消息告诉东坡时,东坡非常高兴。
所谓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未雨绸缪替百姓考虑周全者乃是好官,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为民不清闲的好官。自来水工程建成后,苏东坡还是不放心,想到暴露于地面的二十来里长的竹管,难免会发生堵塞的问题,于是他又再次致函王仲敏,“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他担心时间长了,竹管会堵塞,到时候查找不出原因,只有全部毁掉重建。
在苏东坡的悉心指导下,惠州的百姓都喝上了清凉甘甜的山泉水,自此以后百姓因饮水问题引发的疾病越来越少。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建议王仲敏所修建的自来水,可以说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甚至是全国最早的自来水。如此,我们看到,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时时处处都能想到办法,这不正是我们当下所提倡的创新思维吗?
惠州东坡亭。
修白鹤峰 愿做岭南人
苏东坡作为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自幼就有济国救民的抱负,肯定是不愿长期留在岭南贬所的,要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必须返回中原去。当苏东坡从他的弟弟子由那里得知北归无望时,他的态度就不同了,他在给程正辅的书信中就这样写道:“北徙已绝望,作久计矣。”
苏东坡流寓惠州后,一无所有,连一块立锥之地也没有。初来之时,幸得詹太守关照,在合江楼住了十多天。尔后,就搬到了阴暗潮湿、人烟稀少、犹如监狱般的嘉祐寺去了。绍圣二年三月,程正辅巡按惠州后,在他的帮助下,苏东坡再次迁入合江楼。而合江楼乃三司行衙,一般人是不能久住的,何况是个贬官。不久后程正辅就被朝廷召还了,那合江楼苏东坡肯定是住不下去了,苏东坡只得自己建房。
想到就去做,苏东坡在绍圣三年二月间找到了归善县城东的白鹤峰上的一块数亩大的空地。这块地面临东江,景色十分美丽,东坡十分喜欢,称此地是:“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鹤观一峰,独立千岩之上。海山浮动而出没,仙圣飞腾而来往……”
苏东坡按照白鹤峰的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共设计有20间房室,且打算在房屋四周、庭院及上山道旁都种上花木。苏东坡托人到河源请木匠师傅王皋来,叫他计算斫木陶瓦的数量,还派儿子苏过到河源去,亲访县令冯祖仁,请他帮助购买木材之事。
得知苏东坡在买地建房打算长久留在惠州,惠州的百姓可高兴了,他们纷纷跑去帮忙,新居很快便建好。但由于新居是建筑在白鹤峰上,山上没有水源,饮水须到东江边去汲取,很不方便。苏东坡在新居即将建成之际,到西邻翟秀才家去了解此地生活的情况,顺便告诉他自己准备在山顶上凿一口井,并约西邻两家共用这口井。苏东坡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能如此善待邻里,品行确实高尚。
白鹤峰建成,苏东坡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就在此期间,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病逝,这给苏东坡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尽管如此,心中有民的苏东坡还是没有忘记惠州的百姓。
苏东坡定居惠州后,修桥补路,热心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掩埋死者遗骸的活动。当时百姓生存艰难,有的人死在荒野路边无人问津,时间久了就成了一堆又一堆尸骨。为了让死者得到安息,苏东坡还将遗骸一一捡来埋葬,还写下《惠州官藏暴骨铭》来安慰亡灵。
【结语】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苏东坡在哪儿为官,他的心里都装着当地百姓,只要是他知道的民间疾苦,无一不亲自过问,他想尽办法为当地百姓谋福利。在惠州,苏东坡虽然只是一个赋闲的小吏,甚至可以说自身难保,但他还是尽其所能为惠州人民修建西湖,帮助解决饮水问题,推广先进农具秧马等等,实实在在办了许多好事。
惠州人民忘不了苏东坡,他们说:苏东坡不幸,是客观的,但我们有幸。苏东坡贬到我们这里,以他的人格魅力为惠州人民留下了一种千古不朽的精神与文化。(熊莉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