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为官之路——琼州别驾(下)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9月05 11:11:12
苏东坡62岁被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他无依无靠,尝尽苦头,可谓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但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几番周折,大起大落,贬迁数州,过惯了苦日子的他对儋州的境遇早已不以为意了。儋州是苏东坡为官历程的最后一站,苏东坡以罪臣之身开化儋州,咏唱儋州,为儋州千百年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苦中作乐,更将华夏文明之光洒向宝岛海南,这位千年英雄,在最后的命途上,仍在闪耀着。
儋州东坡居士像。
劝化黎汉 相亲团结改变不良民风
苏东坡踏上儋州的土地,面临着陌生又恶劣的环境,朝廷还三年不发俸禄,凡是接应东坡的官员一律受到严惩,一系列的惩罚措施,让苏东坡在儋州的为官之路走得异常艰辛。
但是,当地的老百姓关爱坡翁,为他搭建茅屋,送来食物,让年过六旬的苏东坡感受到了温暖。“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他很快便把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
海南岛的黎族人以种地、打猎为生,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可以说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称他们为黎蛮。苏轼踏上海南这片土地,耳闻目睹黎族人民遭受欺凌的现实,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他在诗中写道:咨尔黎汉,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忿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苏轼还说:“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苏轼与黎族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黎族百姓很喜欢他。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坡与黎族小孩都成朋友了。
在苏东坡的为官路上,每到一站,他都会设身处地为当地百姓干实事,儋州更是如此。苏东坡发现海南大面积荒芜,种植的收成低。他告诉黎民:“天不假易,也不汝匮”,“利尔耕耘,好尔邻偶。斩艾蓬蓊,南东其亩,父史扶梃,以扶游手”。他还写了《和陶劝农六首》劝课当地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黎族人民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
“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为了改善黎族百姓的生活,苏东坡可谓苦口婆心,他顶着年过六旬的身体,亲自下田示范,劝导黎族百姓要重视农业生产,作为一个异地的汉族贬官,苏东坡对黎族同胞的赤诚之情跃然纸上,天地可鉴。儋州县志记载:“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载酒亭。
彩笔颂儋州 为世人留下千古佳话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还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对音律、医学、金石、养生学、水利工程等科学也颇有研究,可谓才华横溢。
苏东坡在儋州的岁月是颇为艰难的,但即使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在儋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等100余篇,书信40余篇。《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进行修订。他用最后的生命书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苏东坡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传唱美丽佳话。在儋州,苏东坡所住之处、所作之诗词都成为了当地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年过六旬,戴罪之身,却身体力行,带动了儋州以及海南岛周边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直至今日,东坡遗风还深深地印在儋州人的骨子里。
其实,像苏东坡这样的文化巨人,来到一个偏远落后的儋州,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使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着他的人格魅力和满腹的文化精神,儋州百姓与之接触,本身就是一个文明开化的过程。
在《琼州别驾(上)》中,我们介绍了苏东坡在儋州开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自编教材讲授天文、地理、耕织、酿造、医学等,因此,吸引了很多学者前来取经。苏东坡所居住的桄榔庵便成为海岛上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中心,大批学子慕名纷纷来儋州求学。当这些取经之人把所学知识带回到自己的地方,比如琼州、万州、崖州之后,又会承担起使者的责任,把苏东坡带来的先进文化精神和人格魅力进行传递。以此类推,文明之花才在海南土地上逐渐开放。
居儋州三年,苏东坡敷扬文教,在他的影响下,儋州人赋诗作对蔚然成风,尤其民歌创作十分活跃。在民间,因受苏东坡遗风影响,儋州人民歌,也就是当地的山歌创作极其活跃,创作题材也相当广泛,求学、爱情、亲情、整治、国家民族等无所不有。这就是东坡遗风,也是苏东坡对儋州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如今,儋州人民还沉浸在诗乡歌海中,他们不曾忘却当年的苏东坡老人在桄榔庵外“半醉半醒问诸黎”的情景,更不曾忘记九百多年前东坡先生端坐在载酒堂中食不果腹地给儋州子弟讲授作文之道的情景。
除此之外,苏东坡在海南文化、医药、生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受到海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与怀念。儋州东坡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里陈列了东坡在儋州的主要活动及贡献。儋州出版了《新编苏东坡海外集》、《苏东坡在儋州》、《苏东坡在海南》等。还有以苏东坡为题材的琼戏、电视连续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