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身心俱健

东坡先生的饮食观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8 02:01:06


苏东坡热爱生活,也热爱美食,如今我们谈论他,多以“吃货”戏谑之。其实,这种说法对东坡先生并不算尊重,至少是种误解。他生性快乐,所以他热爱美食,但离了美食他也同样快乐着。一个身心俱健之人,其感觉是不会只被嘴巴牵着走的。

以下,我们便从“吃”入手,聊聊东坡先生的养身修心之道。

《东坡志林》上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这是苏东坡日常的生活节奏,文字易懂,就不译了。豪放东坡,在生活中是很细腻的,外在的飘逸,其实里面也有规律,并且颇为独特。一餐吃个七分饱,再外出散步帮助消化,很多人都有这习惯,而苏东坡教大家散完步回来还需打坐。坐式与卧式都行,具体办法是拿眼睛盯着鼻子,均匀地呼吸,数百次之后,则身心俱静,数千次后,则身心相随,于是“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这跟印度的瑜伽有些类似。相较于西方人的狂欢节,东方人更倾向于守静,以求身心平衡,所谓养生之道,大多如此。

苏东坡自言:“养生长寿古方,药有四味: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这段话流传很广,也被今日誉为养生箴言。前三个道理显而易见,“晚食以当肉”就比较有趣了。记得以前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吃饭时,往往会说:“不好吃?饿你一天啥都好吃!”这是大实话。肚皮饿了,白米饭胜过鸡鸭鱼。最有趣的是苏轼首创的“望肉止馋法”,即挂上一条抹足盐的肉,吃饭时盯它几眼,拿眼睛鼻子去蒙嘴。谁要往那肉上多看了两眼,任彩莲便要吼:“再看,不怕咸!”

可见生活之乐趣,与食物之好恶,并无直接的关系。比如下面这个小故事,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元祐八年,苏轼与苏辙在往雷州的途中,路过一间道旁野店。野店本为过路人填肚子的,东西不好吃也能理解。兄弟俩各点了一份汤饼,岂料这饼实在粗糙,基本不能入口。苏辙“望饼兴叹”,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而苏轼一把抓过苏辙的饼,几口就咽了下去,问:“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而后大笑。其实在黄州时,苏轼酿的蜜酒又苦又涩,但他以其“能醉人”而聊以自慰。此番吃汤饼,嘴巴闹别扭,肚子却很高兴,这就是苏轼的独门吃法。

可见一个出色的美食家并不在于吃过多少山珍海味。苏东坡发明的诸多美食诚然可贵,而他留下的“快乐饮食法”,更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