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西湖苏堤

再任杭州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05 15:42:40

  元祐四年(1089)七月,苏轼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杭州,到任后,作《进上谢表》,言:“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这种归乡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自熙宁七年(1074)离杭,十五年间,苏轼虽四处漂泊,而他与杭州百姓的深情厚谊从未断过。乌台诗案,杭州数万百姓设解厄道场,为苏轼祈福。面对朝中小人发起 的文字狱,百姓们公开讥讽为“诗帐”,毫无惧色。苏轼贬黄州,杭州友人每年凑出钱来,不远千里使人赴黄州问候他,并带去许多杭州的土特产。所有的一切,苏轼深存于心: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相期结书社,未怕供诗帐。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杭州桥名)。

  这首诗,是苏轼当年在黄州作的,今重回杭州,自然是满心喜悦。然而眼下的杭州不比十五年前,“葑合平湖久芜没,人经丰岁尚凋疏”。西湖淤塞,虽几经丰年,人口却不增反降。“地上天堂”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苏轼心里是明白的。熙宁新法重伤百姓,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轼为此险些把命搭进去。而今要重振“东南第一州”,苏轼免不了要一头扎进事情堆里去。

  忙些也好,能多为杭州父老办点实事,对苏轼而言也是快乐的。

  刚进官府问题就来了。杭州的官舍年代太久,又多时未加修缮,前些日子还塌过,砸死了四个人。逢着刮风下雨,官吏都不敢办公,生怕房梁被吹断把自个儿给埋了。苏轼无奈,只得给朝廷上了杞子,求拨些钱物,自己也掏点钱修理一番。连着官员待的地方都是如此,普通百姓就更不消说。熙宁新法夺去了大部分民间积蓄,前几年老天爷帮忙,百姓的日子尚能维系。苏轼到任后,偏赶上天灾,久旱复涝,粮食减产,脆弱的民生显得不堪一击。江南人家没有丰年囤粮的习惯,百姓逢荒年即束手无策。苏轼下令动用官钱购买粮食,再低价卖给百姓,以此平抑粮价。他又给宰相吕大防写信,请求保留一部分贡米用来救荒。法子很奏效,入冬之后,这些低价的官粮救了不少人。

  百姓得了实惠,但官府吃了亏。苏轼购粮,动用了部分修官舍的银子,一些官员不干了,嚷着要被砸死,开始闹情绪。苏轼厉声警告:“先济饿殍,后完破产。”民生永远在第一位,这是他为官绝不动摇的原则。官员诺诺,只得照办,时不时往那梁上朽木瞄几眼,心里又在打鼓。苏轼看不顺眼了,怒斥:“本太守都不怕,你怕什么?”

  粮食问题解决了,但更麻烦的还在后面。苏轼几头忙,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好在这些日子里,他身边多了几位得力助手。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旦有了“领头羊”,原先徘徊不定的,就都能行动起来。团结就是力量嘛,苏轼就像一块吸铁石,总能引领着周围的人,劲往一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