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西湖苏堤

永别杭州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6月05 15:44:27

timg (15).jpg


  不到一年时间,救灾荒,驱瘟疫,开西湖,除恶霸,一团乱麻很快就理顺了。有苏轼在,杭州百姓也能安心的生产生活,“东南第一州”渐渐恢复生机。太守与百姓协力,不愁干不成事儿。苏轼有个很好的习惯,早上清醒时,拿个小本记下今天该做的事,做完一件勾一件。当晚全勾上了,心里就很舒坦,也睡得香甜,偶尔还能挤出点空闲诗酒作乐。事虽繁,生活却也充实,比在汴京城强。然而为官声名太好,一般都会往上调。苏轼从不邀功,但朝廷还是找上门来,请他还朝。朋友道喜,苏轼苦笑:“我本是乞外放来此的,哪儿会老想着回去呢。”

  一日,宫里派御史下来,交代公事完毕,便同苏轼并一帮官吏喝酒。喝得差不多了,御史遣散众人,单请苏轼留下,神神秘秘地掏一包茶叶出来,说是哲宗赐的,还附了一道密谕,为哲宗亲笔:“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小皇帝哲宗尚未亲政,他这会儿惦记老师或许是真的。然而哲宗性格古怪,今天还笑嘻嘻的,明天可能就换成一副鬼脸,苏轼后来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苏轼叩谢,但依旧不愿回京。元祐五年底,高太后两度面谕,要苏轼还朝,还有消息说要召苏轼为吏部尚书。苏轼推来推去,终究很难拗过。同一时间,身在京城的苏辙官帽如飞,直逼相位。高太后太在乎这两兄弟了,纵有百般阻挠,依旧强行贯彻她的旨意。但这样一来,苏轼兄弟也再度成为朝中小人攻击的焦点。元祐六年(1091)二月,高太后以苏辙为尚书右丞,另召苏轼以翰林学士还朝。兄弟二人几乎就要权倾朝野,小人们顿时乱作一团。然而苏辙连上四状,辞不接受,苏轼亦然,以为弟弟即当宰辅之位,做哥哥的理应避嫌。无奈高太后也很坚决,依旧不许。

  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轼离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