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美丽乡愁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18年09月13 14:31:46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我们的先人在诗句里的传统村落,当中吟诵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闲适的田园生活……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向往。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化和记忆的“活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社会变迁的历史印记,镌刻着最质朴的民族民风。它们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者,也是节庆礼仪、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人类文化所依托的载体。时过境迁,有了传统村落,我们才能深切地感受过去,触摸历史的辙痕,然后将过去留存于记忆,形象生动地传承给后代。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传统村落的命运到底该何去何从?如何解开“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命题,让它们得以发挥价值,继续留存和传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并为之努力。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欠缺,在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急功近利”,许多村落的保护要么流于表面,“涂脂抹粉”,要么一票否决,“大拆大建”,要么为了产业发展而改头换面,许多换了面貌的传统村落让人觉得,好归好,但总“少了些味道”。这些曾经孕育了一代代文明的传统村落正如一个老人,变得孤独,破败,伴随着漫长又短暂的岁月,慢慢衰老,最终无人问津……
汉阳俯瞰。本报记者 向哲 摄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10年内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照此速度,如不加以保护,可以设想,不远的将来古村落将在中国消失殆尽。如何保护好古村落并传承好古村落文化,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村落的保护就是要让人们重拾乡愁,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传统村落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丝毫不矛盾,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协调,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
郁郁青山之间,袅袅白雾之下,潺潺流水蜿蜒向前;烟雨中青砖黛瓦的古村、乡间小路与村舍屋檐下小憩的小狗,悠悠水田里走来的牵牛老翁……这或许是许多人心中朦胧的“乡愁”。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探寻历史村落未来 展眉山传统村落风姿》,希望人们都能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克服快节奏的侵扰,留给文化一片高地,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和“活化石”,给精神留一片家园,给乡愁留一个可以靠泊的港湾。
■本报记者 李幸